然后就被霍光卸磨殺驢了……
所以,上官桀出任太仆,是最合適的。
剛回家,給嫂嫂請安,張越就來到了莊園之中,前些時日蒸煮的大灶前。
此時,當初熊熊燃燒的灶火已經熄滅兩日了。
大釜之中的竹筒也都被煮爛了,竹纖維不再緊密。
張越便讓人找來幾個大木桶,然后將大釜里的竹筒倒出來,因為張越在走之前,就已經吩咐過田禾等人,要在蒸煮三日后加入柴灰、石灰等物到大釜之中,所以,當這些竹筒被倒出來時,立刻散發出一股難聞的臭味。
以至于,莊園的工人們,需要用布條蒙住鼻子,才能將這些已經臭爛的竹筒一根根的倒出來,放進清水里清洗。
等到清洗完成,張越就命人找來幾個大木桶,將竹筒全部倒進去。
然后讓人用石錘、鐵錘,不斷的木桶內捶打、搗爛,直至將所有竹筒全部搗成類似面團一樣的漿料。
這個工作,需要時間。
所以,張越在吩咐下去后就沒管了,帶著田禾等人,來到了莊園的一處山腳下。
此地,現在已經按照張越的吩咐和所畫的圖紙,建造出了三個簡易的龍門窯。
這種龍門窯,技術簡單。
只需要在靠山的地方,挖下一個類似地窖一樣的長方形窯洞,然后在窯內堆滿木柴或者煤炭就可以開燒。
張越視察了一番,很是滿意。
從技術上來說,這三個龍門窯,大約已經接近了東漢中期的龍門窯。
長度都達到了十七米以上,寬度大約兩米,張越下窯洞看了看,很滿意,窯洞高度有差不多兩米,足可供人穿行其中。
其傾斜度也還可以,因是依山而建,所以其斜度與山體相似,大約在二十四五度左右。
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這個東風就是瓷器的配方!
事實上,原始瓷器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
但因為窯溫和材料以及燒制技術等緣故,而遲遲不得發展。
主要問題在于,商周的瓷器的瓷土原料里,有太多堿性土壤,所以一旦窯內溫度超過一千一百度,就會出現燒融。
而瓷器需要至少一千兩百度的窯溫才能成型。
好在,張越回溯了無數史料。
所以他雖然沒有參與瓷器生產制造,也不懂瓷器技術,回溯的史料和資料也鮮有有關瓷器燒制的內容。
但……
史書上記載的有關瓷器的名稱與稱謂,卻讓他知道,該怎么去配比原料。
在宋明之際,瓷器又叫磁器。
這說明,瓷土應該與磁土相近。
而一些新聞報道里,有關景德鎮的內容又告訴他,瓷土里含有大量高嶺土。
這兩個信息,使張越知道,應該怎么去做。
剩下的事情,無非就是找到磁土和高嶺土,然后不斷的去實驗其配比。
無非就是花時間而已。
張越有的是時間!
將窯洞視察了一圈,張越吩咐李苗等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尋找磁土和高嶺土,運回來后按比例混合,然后送入窯內燒制。
反正,總能成功的!
看完龍窯,張越就回到造紙的現場。
此時,一個個木桶內的竹筒,都已經被搗爛,變成了一個個類似面團狀的漿狀物體。
造紙的工序至此,只剩下了最后最關鍵的兩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