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水平已經接近了西方歐陸十七世紀末的冶鐵技術。
只是……
“還是不夠啊……”張越在心里想著。
目前,漢家天下的冶鐵產量,大約是每年兩百萬斤到兩百五十萬斤左右。
大約相當于5000-7000噸左右的生鐵年產量。
這么點產量,怕是連后世一個淘汰的粗鋼廠的一周產量也不如。
而天下每年的生鐵需求量,卻遠超這個數字。
所以,漢家的鐵器一直供不應求,以至于國家每年能通過官營鐵器,獲利數萬萬!
只是在目前來說,新豐的冶煉規模也差不多到極限了。
主要是因為新豐沒有鐵礦,也沒有煤炭。
只能從藍田縣的鐵官那購入。
而藍田縣的鐵官,每月的產鐵規模也有限的很。
現在,漢家已知的富鐵礦,都在蜀郡、南陽和齊魯。
所以呢,在新豐發展超大型冶鐵工業,幾乎沒有什么未來。
但是,發展高端煉鋼技術,卻是可行的。
畢竟,少府每年都會有數十萬斤的廢舊鐵器要處理。
這些廢舊鐵器,基本都是從漢軍退役的兵器或者官奴婢、刑徒們用爛的各種工具。
少府一般選擇將它們回爐,再制造成新的武器和工具。
若能解決高爐煉鋼的技術難題,那么就可以從少府手里,拿到這些廢棄鐵器,將它們變成粗鋼甚至是性能優越的鋼鐵!
而這將是一筆巨大的收入!
這樣想著,張越就下定了決心。
鋼鐵,哪怕是粗鋼,在如今的漢室,也是奢侈品!
一把摻鋼的寶劍,常常作價數萬。
若是用精鋼打造的寶劍,百金、千金也只是等閑。
更關鍵的是,從鐵到鋼這是巨大的跨越。
少府的那些廢棄鐵器,若全部練成粗鋼,就是差不多一兩千噸的粗鋼,完全可以將漢軍的精銳的武器裝備換成全鋼兵器。
一下子就能將漢軍與匈奴軍隊的技術代差拉開一個時代。
張越知道,后世的煉鋼技術有平爐和轉爐之分,但他不是學工業的,對此也只是一知半解。
但,基本的常識,他還是知道的。
“成公……”張越對成源道:“本官有一個想法,能不能請少府的大匠們幫著實驗一下?”
“侍中請吩咐……”成源當然不無不可,這里多一個爐子也無所謂,對嗎?
張越看著眼前的這五個豎爐,想了想,道:“此爐外觀,依舊如豎爐吧……”
“就是爐壁,本官想用白云石和粘土燒制成爐壁……”
“然后,本官想讓工匠們,嘗試看看,能不能在冶煉過程中,投入些石灰粉,作為藥引……”
在后世的科普性書籍中,堿性底吹空氣煉鋼法是一個標志性的技術。
它的出現,令鋼鐵的脫硫和脫磷問題得到了解決。
當然,在如今來說,豎爐的技術有其瓶頸,可能做不到工業革命時期的煉鋼爐的水平。
但,若只是用廢鐵煉鋼的話,加入這個改進,或許能夠得到質量不錯的粗鋼。
實在不行,也能得到雜質較少的精鐵嘛!
反正,試一試又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