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明和丁婷離開中日合資大型汽車制造廠,前往昨晚計劃好的一家國有企業——省屬大型煉鋼廠,碰碰運氣。
每個煉鋼廠都有一根高聳入云的煙囪,英姿挺拔,很好找。煙囪就像大海里夜空中的北斗星,他們從公交車下來,便向著煙囪的方向徑直走去。
雖然煉鋼廠的門口保衛不見得不比中日合資大型汽車制造廠森嚴——有一老一少兩個門衛,而且要求進入煉鋼廠的陌生人登記身份證和理由,但有了失敗和成功的兩次經驗教訓,他們堂而皇之地進到了廠區。
進入廠區,眼前的場景,他們只在電視新聞上見過——一個女報道員,戴著安全帽,對著手上的話筒,興奮地介紹又一家大型工廠落成。
迎面是一條寬闊的柏油路,顯然是為大型消防車準備的。柏油路的兩旁布滿了各種口徑的鋼管,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纏繞來纏繞去。
有的鋼管“吱吱”作響,不停往外噴射著水蒸氣,像燒開的水壺,高高翹起嘴角,哼哼唧唧。
有的鋼管特別碩大,讓人想象到受不了家庭暴力的女人,帶著幼小的孩子,臨時寄宿在工地上堆積如山碩大的城市下水道管道里。
鋼管統一漆了紅漆,但一些鋼管上的紅漆已經起泡脫落,露出銹跡斑斑的真面目,有的地方有補漆的痕跡,看起來沒有周邊的老漆那么厚重。
這確實是一家有年頭的老牌國有大型企業。
陳若明和丁婷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左顧右盼,賊頭賊腦,探究各種新奇古怪的設施到底是做啥用。
走到柏油路的盡頭,他們來到一個多層的辦公樓前。
辦公樓獨立于廠內的其他建筑,有五層樓高,像一個火柴盒一樣四四方方。外墻刷了偏黃色的墻漆,門面簡樸又不失整潔,像一個端莊的中年婦女,衣著雅致,體態勻稱。
辦公樓門口沒有人看守,他們魚貫而入,問了幾間辦公室,終于在三樓找到了廠里的人事部。
聽說他們來找實習機會,人事部的主管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帶著歉意說:“小伙子,真的不好意思,我們這里暫時沒有安排實習生的計劃。要是有的話,我們再通知你吧。”
陳若明不依不撓請求道:“我們只在這里幫忙做事,不拿工資,只要實習結束,給出個實習證明、蓋個章就行。這樣可以嗎?”
主管想了想,打了一通電話向領導請示,最終答應讓他們留下來,“那這樣吧,你們留在人事部幫忙,廠里負責你們的早餐和中餐,但是不能發工資補貼,上下班坐車的錢還得自己出,行不?”
陳若明和丁婷滿口答應,當即留在人事部幫忙做事,中午就吃到了廠里免費提供的午餐——真是美味極了,比學校的飯菜可口多了。
他們開始朝九晚五上下班,這是學生們最期盼最憧憬的生活——比起苦悶無聊的讀書日子,他們更向往有了工作后的自由。
每天早上,他們一起坐公交車到廠里,晚上五點半下班后,趕回學校吃晚飯,偶爾加班的話,也在廠區附近吃。
廠里剛啟用人事管理系統,替換以往人工加檔案袋的管理方式。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全廠員工的資料錄入管理系統。
全廠光正式員工就超過八千人。每個人要錄入的個人信息繁繁種種,多達幾十項,錄入資料后還得把他們的紙質檔案一并掃描上傳到系統,工作量并不小。
在煉鋼廠實習的一個月里,在丁婷好說歹說下,陳若明和她周末一起去過一趟書城、一趟公園,還逛過一趟北京路步行街。
書城是陳若明一個人最常去的地方,離學校不遠,花一元錢乘公交車三個站就可以到達。
這個距離,走路的話也可以,大概二十分鐘左右。讀書的時候,陳若明就經常周末獨自一個人走去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