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應該是生物科學定義下的東西,偏偏大多數人對此的了解都往那些晦澀難懂的藝術文學上靠。
科學代表的是親眼見證后記錄下的客觀事實,要做的是極力用人類的語言在書本上重構真實。
而藝術構建于創作個體對外部世界的主觀臆想,呈現給人的所有都是閹割后扭曲所得的現實。
但不知道為什么總有些人拿喜歡藝術去代表科學,用閹割后的尺度去衡量真實。
生物本能不是那些人春秋筆法下剖開只剩丑惡的泡沫。
吹出來才是泡沫。
渴了想喝水,餓了要吃飯……
這些誕生于生命之初,延續了無數年代歲月的東西,它們源自生物最根本的對生存和繁衍的**。
客觀角度來說,只是面對外界刺激下的最直觀反應,不靠善惡美丑劃分。
在那些藝術文學作品的渲染下,這些東西在人們的感覺里好似雨后路邊、瓦片上長出的青苔一樣,礙眼的、稀稀拉拉的東西。
似乎是多看點雞湯、正能量就能隨意放棄了,就覺得自己已經完全拋棄了,是個世外上人。
像是隨意擦掉瓷器上的灰塵,露出精美絕倫。
可它不是落在上面的灰塵,是在一千多度高溫下變成精美瓷器的黏土本身。
總有人覺得人能靠提高道德水準,靠無數次的重復訓練,靠足夠強大的自我意識就能完全摒棄。
可所做的不過是把黏土做成更加好看的坯子罷了。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辦法。
比如。
生物畏懼危險,但并不是所有一出生就知道什么是危險的。
手榴彈生產出來之前和古人討論手榴彈,他們不會覺得危險。生物產生恐懼的應激反應的前提是得知曉。
害怕事物的前提是了解、記憶、歸檔,如果永遠無法知道便不會存在,不止是恐懼,若能屏蔽其它所有……
又比如。
通過某種方式失去對事物認知反應的能力。
這種事以前不是沒干過,19世紀末有人發現切除腦前額葉的“治療”手段,一開始只是在黑猩猩身上做做實驗。
后來被一位醫學家用到治療人類身上,還得了某著名獎項。
那治療效果,立竿見影,效果顯著……
當然得效果顯著,腦前額葉主要掌管的是神經連接、情緒、邏輯、記憶等等功能……簡單點說,就是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產生問題的主體……
……
不過以上的方式其實都是掩耳盜鈴罷了,也不怎么人道。
……
嚴格來說人類應該感到幸運才對,至少還有自我意識,能抉擇和考慮。也能把某些本是丑陋的東西粉飾的誘人、好看些。
然后吹噓、自我感動,聽著描述的美好,煞有介事。
叢林草原上生存的野獸們沒有這樣能自我欺騙的幸運。
對它們來說生存和繁衍是唯二的真實。
本能是唯一的基準。
它們沒法做出更多抉擇,自然沒有給予它們滿足要求的前置條件。因而本能成了它們唯一的可依靠,它們只能完全遵從本能行動。
對野獸們來說,束縛它們的本能比任何韁繩都要牢固。
……
……
……
如果有一天,人類本能**的驅使下,不得不放棄自我意識,只靠單一純粹的本能和執念生存下去。
那是否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可接受和理解的生存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