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修路這種繁重勞動,加上吃不好穿不好,這個時代根本就沒有什么穿戴勞保用品防護的概念,一個個窮的身上的衣服都破破爛爛,別說手套了,大部分人鞋子都沒有,一年四季都是光著腳,一不小心就會受傷流血,在炎熱的天氣下紅腫發炎免不了,加上這個時代也根本就沒有什么緊急處置措施,受傷了吐口吐沫用泥土野草抹幾下,更是會加快傷口的感染,一旦發生這種事,幾乎等來的就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死,截肢都不行,沒有止血藥物和干凈的包扎處理,砍斷了死的更快。
但既然陳旭出現在了這個時代,又成為了其中的一員,將來或許也不可避免的要被征召服役,因此他必須為此做點兒什么,為自己,為村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防護,讓大家都盡可能的活下去。
秦漢時期的人們對于中藥材的認識還處于一種比較混亂和模糊的階段,雖然《黃帝內經》這種古籍早已有之,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也深入人心,已經有先賢匯編了《神農本草經》這種關于食物和藥材的著作,但這些東西和偏僻山區的窮困農民卻隔的很遠,治病基本上還處在跳大神的狀態。
而中醫藥的快速發展一直到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出現,才逐漸奠定后世中醫和中藥在中國的地位,總結出的辨證論治的治病理論成為了后世所有中醫必須遵守的法則,中醫也才逐漸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保證了中國的人口繁衍和文明發展,各種藥材的藥性也開始得到研究和確立,直到明朝時期李時珍編著中醫巨著《本草綱目》,中藥的藥性基本上才完成定格,后來一直延續使用下去,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中藥藥典。
當然,這些都跟陳旭隔了十萬八千里。
他心中還能夠記得的中藥材不過百十來種,藥性也差不多忘記的七七八八,但他自認為可能比鎮上的巫醫還強那么一丟丟。
至少當初他見過二爺爺看病抓藥,也看過二爺爺泡制一些常見的中草藥,小時候還很有興趣的幫過忙,雖然有時候是幫倒忙打翻過好幾次藥罐子,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是記得一些東西。
眼下他上山就是想挖一些常見的藥材,試著做一些能夠隨身攜帶的藥丸和粉劑,一旦遇到蛇蟲叮咬,遇到流血受傷,遇到中暑,遇到食物中毒,腹痛拉稀這種情況的時候,能夠快速簡單的處理一下,免得小病拖成大病,最后無法挽救。
幾個小時一晃而過,直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兩人才渾身濕透的從山上下來,藤筐里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藥材,有草有花還有根莖藤葉。
此時房子的屋頂已經蓋好了,幫忙的人也都吃完晚飯回家,小院子里只有陳姜氏和杏兒還在不停的張望。
“兄長,你們挖回來的這些是什么?”杏兒用竹筒給兩人倒來涼開水之后趴在藤筐上好奇的翻看著問。
“這是藥,別扯亂了,等我們吃過晚飯慢慢弄!”
陳旭叮囑一聲后和牛大石兩人急不可耐的拿起飯碗開始盛飯,火爐上的瓦罐里面還在咕咕嘟嘟的冒著熱氣,熬煮的肉湯香氣撲鼻,陳姜氏往肉湯里面煮了一些鮮嫩的野菜,兩人早已餓的等不及了,用竹勺子舀肉湯泡飯,蹲在地上稀里嘩啦的大口吃起來。
“好吃好吃!嬸娘做的飯菜真好吃!”牛大石如同一頭野豬拱在陶碗里面邊吃邊哼哼著拍馬屁。
“慢點兒吃,這是專門給你們留的,管夠!”陳姜氏對這個整天給自家幫忙而且任勞任怨的未來女婿也很喜歡,用筷子給兩人不停的撈肥肉和野菜。
這個時代,農村人對美和丑都沒太多概念,最主要的是吃得苦能干活兒,牛大石剛好兩條都符合,每次陳旭只要開口,不管明不明白基本上都會老老實實的幫忙完成,而且在陳旭看來,這家伙長的也不算差,濃眉大眼,就是腦仁太小,給自己當妹夫有點兒不樂意,他理想中的妹夫應該是項羽那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