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陳旭輕輕的拿起來翻看了幾下,長寬不過半尺的一張紙已經破了,于是他拿著這張紙對店里的一個中年人說:“大叔恕罪,把你的紙弄破了!”
中年人看了一眼擺擺手說:“小郎君弄錯了,此非紙也,只是草漿做的軟墊,無需在意!”
陳旭這才松了一口氣翻來覆去的再次仔細看了幾遍這種像紙的東西,然后詢問了一下這東西的制作方法。
“用麥草混合一些軟草曬干后浸泡幾日,然后用石臼舂成草漿,平鋪在石板上晾干就成了,主要是為了方便制作竹木器的時候填充縫隙,這樣看起來精細一些,并無他用!”中年人簡單的解釋了一下。
“能不能送我幾張?”陳旭問。
“小郎君想要盡管拿去便是!”中年人也很和氣的擺擺手,于是陳旭把幾張粗糙的草紙卷起來。
紙,傳說是東漢蔡倫發明的,但其實不是,紙的發明很早,應該可以推溯到西漢初期,也幾乎就是秦漢交替的年代,能夠有記錄的是西安附近出土過一種灞橋紙,時間在公元前兩百年左右,與現在的時間正好吻合,不過那種紙是用麻做成的。
至于說后世流傳的中國四大發明造紙術,其鼻祖東漢宦官蔡倫只是改進了當時的造紙方法而已,并不是發明造紙術,而他的改進就是讓紙這種東西具有了書寫文字的實用價值,比較結實平整不容易破損,其實一直到三國時期,大部分文字記錄還是竹木簡,紙并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推廣,而簡牘一直沿用到東晉末年才徹底廢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紙張制作非常麻煩,而且不耐保存,還有就是古代防水措施不好,紙張很容易就會發霉發潮甚至被雨水淋濕,而用竹木做成的簡牘則不怕這些自然因素,特別是刻寫在簡牘上的文字,哪怕掉水里泡無數年信息都不會丟失,這也是為什么后世可以通過出土的竹木簡了解秦漢時期的文化的原因,如果那個時候大量用所謂的蔡候紙,估計中華文明大部分史料只能考證到隋唐時期就斷代了。
陳旭最近一直沒東西用來寫字,而且也不習慣在竹簡上用篆刀刻畫,因此一直都很苦惱的同時也在不斷想怎么弄一些能夠寫字的紙張出來。
眼下這幾張像紙的東西也給他提供了一些靈感,可以拿回去研究一下。
幾個人結伴在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逛了個把小時,加上臨近中午,太陽毒辣,都感覺又累又餓。
“你們帶錢沒有?”陳旭此時身無分文。
“我帶了十錢!”一個兵卒把腰間的口袋翻出來說。
“我有七……嗯,八錢!”
“三錢!”
“我有五錢!”
四個兵卒把口袋都翻出來,也只不過湊了二十多錢。
二十多錢幾個人胡亂吃點兒東西喝點兒水是夠了,但想吃點兒好的肯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