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正是這樣一種互相認同的文化和環境,也才使得中國最終能夠成為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因為無論是從文化還是習慣還是傳統來說,中原諸國都是一體的文化傳承,就和后來的三國一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不過現在大秦一統天下,六國歸一,再說什么連橫合縱都只是個笑話。
更何況,好漢不提當年勇。
而且公孫衍自己也是個**,如若當年在秦國當大良造的時候不受魏王的賄賂,而是一心扶持秦國,或許秦國早幾十年就統一六國了。
由此看來,公孫衍后來之舉都是源于對秦國的憤怒,因此一門心思要弄死秦國找回面子,但可惜的是其他六國根本就心不齊,而且太渣,加上對手張儀比他還要牛逼,見招化招,公孫衍技差一籌,因此只能含恨而敗。
但不管怎么說,公孫衍的牛逼不是陳旭這種小小的山野少年能夠置喙的,因此公孫北雁看不起陳旭也在情理之中,而且她也斷定陳旭這種山村小野人根本就不知道她公孫家族的輝煌歷史。
雖然如今六國俱滅,但在六國貴族遺老遺少的眼中,普通民夫走卒是無法相提并論的,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存在,皆是犬彘之輩,無名無姓不值得尊重。
這也不光是一個兩個這樣想,而是幾乎所有的貴族都是這般認為,民是賤民,夫是愚夫,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不然就不會有開始江楚月在清河鎮第一次見到陳旭等人的時候就會意圖用皮鞭開路,然后聽見江北亭夸獎陳旭的時候非常的不滿和不屑。
在貴族的眼中,衣衫襤褸又黑又瘦的山村野夫其實就和山上的猴子差不多一個檔次,可以任由打罵,如果膽敢反抗,那就是忤逆犯上,要是放在西周時期的奴隸社會,一刀殺死絕對不會有任何麻煩,但從周平王東遷之后,王權旁落,諸侯崛起,隨后進入混亂的百國廝殺的混亂時期,結果就是禮崩樂壞,奴隸制度也開始崩解進入了封建割據時代,庶民的地位也才開始慢慢提升,加上大量的小諸侯國被滅,大量的東周貴族淪落為平民,百姓之名漸漸就成為了普通平民的代稱。
所稱百姓者,就是周天子滅商之后分封的諸侯以封地為氏遺留下來的家族,而這些氏族來源于夏商時期甚至更早的十三個姓,這些有姓有氏者才是貴族,剩下的庶民和黎民、奴隸都是無姓無氏的,只有名,但隨著八百年大周王朝分崩離析,無數貴族淪為奴隸甚至平民,然后互相通婚,姓氏也逐漸開始普及。
《呂氏春秋》記載,周朝號稱有四百王國、八百服國,皆有姓氏,但其實最初分封的只有七十一國諸侯,都是姬姓王族、功臣以及貴族,根據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的高低分封不同的區域劃地稱王,加上爵位低于這五等爵位的甸、采、衛、大夫等級別也皆有大小不同的附屬封地,再加上后來周朝不斷四面擴張,分封的諸侯國越來越多,姓氏也越來越多,到了春秋末期,上古十三姓已經慢慢演化成為了兩百多個姓氏,基本上后世中國的姓已經幾乎全部都定型下來。
而中原地區更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以后市的河南、陜西、山西、山東四省沿黃河流域為中心構建了大周王廷的核心區域,光是河南境內就先后有數十個諸侯國存在,其中侯爵級別的封國就有管國、蔡國、陳國,杞國等,至于低于侯爵的封國密密麻麻,幾乎后市的河南每個縣都有一個王國或者諸侯國存在。
因此歷經八百年大周之后,到如今大秦之時,姓氏在中原地區已經非常普遍,普通平民有名有姓也已經很正常,只不過因為沒文化不識字,所以起名字都很簡單隨意,生下來看見什么就取什么,或者干脆長到成年入籍的時候記錄的官吏隨便寫一個發個身份牌就定了,至于貧家女子,一般都沒名字。
因此秦朝時期,并不像有些人說的秦朝人大多沒姓沒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