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處置法家和諸子百家這場史無前例斗爭中,陳旭其實是懵逼的。
受后世各種言論的影響,似乎中華應該是有百家爭鳴的氣象才對,那才顯的出盛世繁華,而春秋時期也屢屢被無數歷史學家和思想家拿出來大書特書,深刻的挖掘這個百家繁盛的時代到底是怎樣出現的,怎樣會突然爆發出如此燦爛輝煌的思想和哲學的文明,怎么會突然誕生老子孔子這些幾乎被尊為圣賢的人物。
但春秋至戰國直至眼下的大秦,百家數百年的較量下來,也只有法家能夠最終完成華夏一統的局面,無論是儒家也好墨家也好甚至是黃老學派也好,這些門徒云集的學派都無法完成這個任務,如果沒有法家,可以說如今的中國仍舊是一盤散沙,依舊處于諸侯征戰的局面。
而如果大秦任憑李斯這種純粹的法家門徒繼續操控,大一統的局面也并不能長久維持下去,這就像一盤菜,蔥姜蒜芥油醬醋各種調料都被丟棄了,只放鹽,而且要放一罐子鹽,時間長了最后的結局就是吃菜的人要被齁死。
因此要在不破壞百家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繁榮強大的國家,要平息法家和百家之間這種你死我活的劇烈斗爭,必須另辟蹊徑,找到一條兼容百家和法家的理論方法,才能讓華夏燦爛的文明能夠繼續輝煌延續下去。
但這個方法陳旭還是近乎于兩眼一抹黑,雖然以前也有過各種各樣看似很簡單很直接的想法,但真的踏足咸陽,踏足朝堂,真的要面對處置的時候,一切又感覺到舉步維艱寸步難行。
首先面對的就是李斯這個千古歷史名人,如今李斯大權在握,在治國方面皇帝對他的信任可以說比對陳旭要高的多。
陳旭的身份神秘,秦始皇更多的是尊重,甚至說還有一些害怕。
但李斯不一樣,李斯自從當上廷尉開始,秉行法家理念,每一條奏書都深得秦始皇這位也喜歡法律的帝王喜歡,何況秦國還有延續百年的法家治國的傳統,已經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法術思維的習慣。
其中李斯當初建議廢除分封制而實現全國的郡縣制度,就完全符合秦始皇的想法,因此才力排眾議推行郡縣制。
要知道當初李斯提出郡縣制的時候,幾乎滿朝文武百官都持反對意見,時至今日,這種反對仍舊沒有消除,從民間到朝堂都仍在不停的反對,而其中反對最厲害的就是尊古守禮的儒家門徒。
如果陳旭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不讓焚書坑儒這種歷史重演,就必須在法家和諸子百家的理論中找到一條新的路線,既要讓秦始皇滿意,又要讓諸子百家的門徒滿意,而且還要達成一種普遍的共識。
而這個難度對于一個曾經的外賣小哥來說太難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只能說說而已,一旦佐料撒錯了或者火候掌握不好,這條魚就會被做成毒藥。
陳旭眼下能做的,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先用報紙這個平臺來吸引百家門徒的注意力,然后有選擇的發表一些引導性的策論,比如荀子的禮法治國的理論,然后也發布一些支持這些理論的百家名士的文章,而后吸引更多名士參與到爭論之中,在理論上不斷的博弈和妥協,最后形成一股新的勢力,繼而形成一種新理論的潮流,融匯主流學派的理論,融合法家治國的思想,最后被全國的士族接受,被文武百官接受,被秦始皇接受。
這就所謂的輿論引導。
陳旭憑借后世的歷史積累跳躍兩千年時空來俯視這個時代,有秦始皇的支持,加上報紙這個能夠掌控輿論的前沿陣地,如果還不能改變這種狀況,那就……嗯,回伏牛山養老,娶水輕柔,嫁妹子,陪著老媽,耕田種地,釣魚玩耍,養一群雞鴨鵝狗,一定要帶上兩頭滾滾,然后愉快的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