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地無法領略其慘,一直生活在咸陽過著悠閑生活的報館記者們真正到達災區,才最終領略到災難之后的災民的那種凄涼和無助,炎熱、酷暑、沒有干凈的水和食物、除開被沖毀的糧田和房舍之外什么都沒有,感同身受之下報館的記者也終于體會到了臨行前清河淳淳告誡的事情,那就是身為記者,只有深入到受災最嚴重的區域,才能真正觸及自己的心靈,才能最終寫出觸動別人心靈的新聞稿,記者的筆,要永遠保證公正無私,不偏不倚,只有這樣,看報紙的人才能看到一個真正的毫無掩飾的災區,才能真正為災民做些什么。
具是炎黃子孫,在大災大難面前當有同舟共濟之精神。
因此這第一期刊登災情的報紙首版中央,再次用雕版印上站四分之一版面的大字:同舟共濟,共度難關。
不僅如此,這一期報紙增加了一張報紙,用整整六版來刊登災區的情況,雖然增加了一張報紙,但售價并未改變,依舊是十錢,而且在報紙的首頁最下面,報館刊發聲明,報館將把此期報紙銷售的所有收入捐給災區,同時也號召天下商賈捐獻錢糧,與朝堂一起幫助災民共渡難關,幫助災民后續的災后重建,同時報紙也感謝所有咸陽民眾捐獻的衣物,在最后一版登載了災區當地一些名士名宿寫的感謝文章,表達災區人民對皇帝、大臣,對咸陽民眾,對奔赴災區的官吏匠工商賈的感激之情……
在報紙大張旗鼓的宣傳之下,在這種和災區民眾的互動交流之下,咸陽民眾捐贈的熱情再次被激發起來,不光是商賈富豪前來報館捐贈錢財,王侯公卿和官僚士族也紛紛慷慨解囊,大量的普通民眾也再次踴躍捐獻,雖然數量不多,或一錢兩錢,或三錢五錢,報館都不嫌棄,而且還安排人詳細的登載記錄下來,匯集成善心手冊。
在陳旭的授意下,皇甫缺代表清河園捐獻五萬錢,在此帶動下,清河園全體員工都參與了捐獻,上到管事下到車夫幫工,兩百多人共計捐贈三千余錢。
前齊國公主田惠單獨去報館捐獻了五千錢。
華夏錢莊管事范采盈代表錢莊捐獻五萬錢。
數日之間報館便籌集到善款近百萬錢,而這百萬錢也很快就被安排用船送往災區分發給災民,而在這百萬錢的刺激下,災區附近郡縣的大量商人運送錢糧衣物、陶器農具涌向災區,很快災區物質便開始充實起來。
緊隨其后的第二期報紙,內容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其中間隔也就十天左右,但從報紙新聞的內容看來,災區的情況已經大為改觀,災區數個受災縣鄉都是正在大張旗鼓的災后重建,寫的最多的是賑災物品的分發,房屋修建,抓捕作奸犯科的流民和匪徒,打擊當地惡霸和勾結盜取賑災錢糧的官吏等內容,同時也刊登了災區民眾更多的感謝文章。
這兩期報紙,讓皇帝領略到了這次賑災帶來的現實意義。
災民的感謝,士族的支持,民眾的踴躍,雖然前后要耗費百萬石糧食,但收獲的卻是天下民心,因為隨著這兩期報紙傳遍大秦,天下人將都會知道皇帝這次賑災的仁義之舉。
而在報紙的帶動下,民眾熱情踴躍捐獻衣物錢糧,這也是亙古未有過的事情,聽聞驛卒帶回來的消息,齊魯韓魏等地皆都有民眾開始捐獻衣物錢糧,當地也有義商幫忙托運去災區,民眾這種史無前例的熱情把皇帝和滿朝文武公卿都驚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