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仁義!”陳旭和一大群大夫博士一起作揖高呼。
此次因為齊茂之事在朝堂引起仁義之爭,對于陳旭來說只不過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仁義乃是美德,百家門徒皆都傳承,即便是法家也照樣宣揚仁義,那句‘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就是出自韓非子之口,而韓非子是李斯的同門師兄,算是一個比較地道的法家門徒,而對于仁德禮義最為推崇的當屬儒家,而儒家發展到戰國時期已經一分為八,相互之間已經出現了觀念的不統一和爭執,而在這八個不同派系的影響下,百家也逐漸分化,對于儒學出現了不同的觀念和解讀,其中最著名的兩派就是孟子和荀子,一個宣揚人性本善,師從商周古禮宣揚仁德禮義,一個宣揚人性本惡,講求禮法并舉革故鼎新,而因此導致孟子的門徒和荀子的門徒已經漸成水火之勢,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朝堂都爭斗的異常厲害,歷史上的焚書坑儒之舉,也和這種爭斗密不可分,其中包含有多少李斯的報復心理不得而知。
因此在焚書坑儒沒有成功之前,朝堂之上李斯也并非一手遮天,反對他的人一大把,懟走了一個淳于越,但又多了一個清河侯。
而清河侯是個大奇葩,似乎什么道理都講,談論道德的同時也談論法律,談論仁義的時候又大把摟錢,他吃山珍海味的同時又關心天下百姓疾苦,他自己錦衣玉食又能夠和乞丐坐在一起坐地聊天,因此陳旭的所作所為在整個咸陽人看來,那就是亂七八糟,是一個矛盾綜合體,看不清也摸不透,只能遠觀而不能褻玩焉!
賑災還在繼續,但陳旭的心思已經沒怎么放在賑災上了。
時間已經到了六月中旬,最熱的夏季來臨。
城外的清河別院已經收拾干凈整齊,可以入住了。
因此就在咸陽民眾踴躍捐獻錢糧衣物,滿城皆在討論災區民眾疾苦之時,奇葩侯爺陳旭喬遷新居住到城外享福去了去了。
清河別院距離咸陽城差不多有二十里,不過渭河平原除開小片的樹林之外幾乎一馬平川一覽無余,站在清河別院的門口就能看到遠處的咸陽城頭。
城外不是城內,這方圓數百頃土地山林全都是陳旭的私產,幾次封賞了數十頃田產房產,王青袖去世之后又封賞了一百頃山林和一百頃糧田,還有十傾陵園,因此從渭河岸邊往東北去近三十里的地盤都是陳旭的勢力范圍,上面的莊稼還有農戶都是陳旭的,而且還不用宵禁,什么時候出門回家都不會有任何人來管,完全就是最為自由的一個土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