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日這份報紙不搶不行,因為報紙上登載了籌備許久的撰史館和書局終于完成,要對外正式征召賢士名家,所有買到報紙的人都回家躲起來研究去了。
“撰史館署衙修建完畢,現誠邀熟悉太古史志的編輯五人,組建古史編撰小組;誠招夏史主編一位,責編二位,編輯五位組建夏史編撰小組;誠招商史主編一位,責編三位,編輯十位組建商史編撰小組;誠招周史主編五位,責編二十位,編輯一百位組建周史編撰小組。另招收熟悉史志的愛好者三百人擔任撰史館文書筆吏,同時向天下之民征集所有古籍史料,不分地域,不分年代,不分真偽,金石竹木凡所載有文字記錄者皆在其列。”
“泱泱華夏萬年傳承,歷遠古而至三皇五帝,經禹夏而至我煌煌大秦,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金英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逝者已逝,英雄作古,但我們要用筆墨記載先祖們的歷程,讓后人永遠銘記他們的傳說,撰史館誠邀各界名士加盟,與歷史同行,著萬世傳承,七月初一,清河侯將在撰史館親自歡迎諸君到來!”
“書局署衙修建完畢,現誠邀各家名士加盟,從武王伐紂,文王改易始,八百年大周孕育出華夏燦爛文明,百家昌盛誕生出無數先賢,黃老孔墨,儒法名雜,詩書禮樂,觀星占卜,畜牧耕織……”
“我等讀書識字繼承先賢典籍,當有風骨正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書局誠邀天下名士加盟,為您心目中的圣賢著書立傳,整理詩書經義子集匯編成冊,用筆墨鑄就我華夏輝煌……天下風云出我輩,書局現誠招百家名士編撰百家子集,征召各家名士三百人,征召文筆書吏五百人,匯編整理詩書經義禮樂等任何先賢記錄,不分地域、不分年代、不分傳承、不分真偽……”
“特別注明,所有希望加入撰史館和書局者請書寫一份自身簡歷和附帶一份自己的策論,投稿地址:大秦都市報館,策論通過者的名單將會張榜公布在報館街外,后持身份牌到所屬府衙報道!”
這注定會是一篇讓百家門徒激動莫名的消息。
撰史館和書局兩所府衙雖然只征召了一千余人,但透露的信息非常明確,那就是只招百家名士,所有自認為都是名士的人自然不肯放棄這個機會而甘于人后,自然拿到報紙的第一時間就趕緊躲起來仔細推敲其中的信息,然后開始絞盡腦汁的準備策論。
這份策論就是一塊敲門磚,寫得好自然會得到清河侯的青睞,也自然會得到進入兩所府衙的機會,不僅能夠弘揚學派的理論,又還能青史留名,何樂而不為。
而且這些編撰的書籍最后都要送給皇帝觀看過目,如若自家的理論被皇帝看上,編撰者有可能也會被委以大夫和博士之官,從此平步青云。
報紙上除開為撰史館和書局征召人手之外,還登載有報館總務秘書陳平寫的一篇《內需論》的文章。
二十里路的距離,大半個時辰,等馬車到達咸陽城南門外的時候,陳旭也差不多把這一期報紙的內容看完。
此時從城門到渭河邊的碼頭上,全部都被密密麻麻的黑甲禁軍防衛的水泄不通。
烈日之下,黑色的旌旗呼啦啦迎風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