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請!”陳旭臉色和煦的請扶蘇和子嬰同行。
來到餐廳,陳旭吩咐廚師把做好的果肉冰粉端出來請皇帝、扶蘇和子嬰品嘗。
連吃了兩碗色香味俱全的果肉冰粉之后,秦始皇便吩咐擺駕回宮,扶蘇也帶著子嬰一同離開。
“公子如此失魂落魄,難道是被皇帝罵了?”目送數千黑壓壓的禁軍護送皇帝儀仗遠去,虞無涯抱著鐵劍站在陳旭旁邊好奇的問。
“嗯,算是吧,他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才罵的!”陳旭點點頭。
“恩公你好壞!”虞無涯聳聳肩。
陳旭黑著臉轉身往回走。
這種事和虞無涯這種直腸子說不清楚。
如果不是陳旭,秦始皇今天絕對不會說這一番話。
但今天說出來,如果扶蘇還不能做出改變的話,估計這輩子真的就沒機會當皇帝了。
皇帝已經表明態度,絕對不會允許一個崇尚儒學的兒子接替他執掌大秦。
而秦始皇能夠說出這番話,自然還是因為陳旭的原因,同時也是向陳旭表示皇帝的立場,立儲君可以,但是要達到我的要求。
至于給子嬰上課講述呂氏春秋內的寓言故事,陳旭自然也并非無的放矢。
刻舟求劍是呂氏春秋之中記錄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皇帝必然知曉,因為呂氏春秋在呂不韋組織人手編撰完畢之后獻給皇帝,而皇帝那個時候還未正式登基稱王,肯定是完整看完過,不過呂不韋死后,這一本花費了呂不韋無數心血的皇皇巨著就被束之高閣。
用一個呂氏春秋中的故事來教子嬰,是陳旭早就準備好的,無論皇帝今天有沒有旁聽,必然會知道故事的來歷。
陳旭只是向皇帝表達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時移世易,萬事萬物因時因勢而變,不能墨守成規拘泥于狹隘的眼前事物,呂不韋乃是商人,對于商業自然有非常深刻的認識,知道農商并舉才是治國良策。
呂氏春秋陳旭讓陳平等人重新謄抄整理之后,陳旭也曾仔細研讀,實際上對于治國來說,呂氏春秋這部以儒家理論為主,以道家的黃老思想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形成了一種非常豐富而且理論翔實的治國方略,在陳旭看來比荀子的禮法治國更加符合當今的大秦,可惜的是秦始皇太過崇尚法術,加之對呂不韋的不滿,這樣一套治國寶典被棄之不用。
而眼下大秦需要快速發展經濟,必須盡快改變大秦的國策,因此把呂氏春秋提出來看看皇帝的反應如何,畢竟呂不韋去世已經二十年,秦始皇也不是當日的秦王,許多事情應該早已看的更加清晰明白,心中的塊壘早已開始松動,只不過滿朝文武大臣沒人敢提出來而已。
就像當初提出占用嫪毐的別院用來辦公一樣,陳旭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在秦始皇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同,由他提出來,皇帝不會有太大的抵觸。
果然,今天這節課的內容并沒有讓皇帝有太多的反應,甚至還提到對于呂不韋的感激之情,可見皇帝對于那場讓他憤怒的過往已經開始煙消云散。
后院的游泳池再次傳來了一群公主和侍女杏兒等人的戲水嬉笑的聲音,沒有了皇帝光環的壓制,清河別院再次恢復了往日的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