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楷體字并不急,或者說急不來。
因為到眼下的大秦,雖然朝廷一直在推廣統一的小篆,但在六國之地讀書識字的人大多數還是用的是前六國文字,其中許多和小篆不一樣,小篆的適用層面還是在朝廷通傳的文書上,也就是說只有官方在使用,不過好在李斯和朝廷不遺余力的推動下,至少官方的文字記錄都是小篆,而且開始出現了隸書的原形體。
眼下文學院大量收集的資料都是無數不同文字混雜的局面,許多古老的古篆、大篆甚至金文骨文連許多文士都不認識,只能請教一些對文字很有研究的老者才能夠辨認,這也是陳旭創辦書局的初衷,文字不統一,再過幾十上百年估計這些稀奇古怪的文字記錄的資料都要成為古董了,必須重新用小篆整理謄寫出來才行。
至于楷體這種方方正正的文字莫說現在所有人都不認識,即便有人認識也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推廣成功,不過陳旭相信,只要隨著報紙的不斷推廣和發行,等明年開始在報紙上專門用一個版面來登載用楷體字編寫的文章,然后隨著楷體字集的發布,很快就會有大量的人開始學些和使用簡潔的楷體字,比之小篆的推廣要快的多。
但這些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還必須等到合適的時機上奏秦始皇,獲得皇帝的許可之后才能進行、
何況推廣楷體字必然又要和李斯起沖突,陳旭不想和李斯鬧的太僵,他現在的目的不是推廣文字,而是要改變大秦的政治格局,先推動各種事關民生的改革和基礎建設,文字其實改或者不改眼下問題不是太大。
陳旭帶著一群人走到裝訂區域,數十個穿著粗布罩衣的年輕婦女正在用麻線裝訂百家論壇。
看見陳旭到來,裝訂區的管事和一群婦女都嚇的趕緊站起來行禮問候。
“你們忙你們忙,勿用管我們!”陳旭連連擺手,然后拿起一本已經裝訂好的書翻看起來。
因為是期刊,一冊只有四十頁左右,不算太厚,因此裝訂起來也不是太困難,旁邊有幾個識字的幫工把一排印刷好的封底封面和內容按照書頁序號擺放在一個木架上,然后從頭到尾從每一摞中拿起一張,一路走完就是一本書的全部內容,然后送到切割臺切割整齊,再然后再送到打孔機上打孔。
打孔機是工廠制作出來的,和錢幣沖壓機差不多,一塊木砧上有五根鋼針,把切好的一邊放進一個木槽中夾好,然后搬動手柄壓下木砧,就會在書的一側打出一排五個小孔,然后將這些打好孔的內容送去給一群婦女用麻線裝訂。
百家論壇的內容陳旭早已大致看過一遍了,而且內容都是很嚴肅的策論,陳旭也沒興趣看,其中許多并不符合他的改革意圖,但作為一本專業期刊,最主要的還是要引起更多不同層面的討論,因此陳旭也沒太過在意,辦期刊的目的是吸引那些百家名士的目光,讓他們有一個可以發表意見的地方,以此轉移他們的興趣,免得在咸陽和其他地方鬧事。
何況眼下撰史館和書局又網羅走了一大批有名望的人士,這本期刊慢慢會蛻變成一本學術期刊,最后成為一個當官發財的評測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