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可以發財?”馮去疾眼神不由一亮。
陳旭說發財,那自然就是真的會發財,這是咸陽人的共識,馮去疾心里頗為激動和忐忑。
每一個家大業大的家族背后都有一個苦逼的家主,要養一大群吃喝拉撒的人,出入車馬奴仆前呼后擁看似顯赫無比,但所謂好菜費飯,好女費漢,好排場必然費錢,偌大一個相府每天眼睛一睜就開始花錢,車馬一動那錢就往外流的嘩嘩的。
馮去疾有田產房產,有食邑和百頃封地,府中人口比陳旭只多不少,家大業大卻不如陳旭會掙錢,光靠食邑和封地固然能夠養活一大家人,但和蒙毅一樣,奢華的背后滿是苦逼的心情,張嘴吃飯和要錢的太多了。
缺錢,是所有王侯公卿家的常態。
地主家也沒余糧的時候多了。
“旭策劃的這個公交公司如果開始運作,固然投入和開銷巨大,但賺錢也還是很快的,初步估算一年大概有近三百萬收入,刨去各項開銷年純收入還在百萬以上,馮相有沒有興趣一起投資經營?”
馮去疾臉色瞬間如同苦瓜一樣,苦笑著搖頭說:“這策劃書測算投資在四百萬以上,老夫雖然家大業大,但與清河侯比起來可就差的太遠了,眼下府庫之中也就二三十萬錢,實無異于杯水車薪,恐怕一年也分不了多少錢財,如何能夠發財?”
“呵呵,馮相何必妄自菲薄,您只要能夠讓內史府在稅收政策上稍微松動一下,這個稅收就算是馮相的投資了!”
“這個……”馮去疾很糾結的揪著胡須。
“馮相放心,并非是讓您以權謀私私吞稅款,只是這公交公司帶有公共福利的性質,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就像修路一樣,總不能讓商賈只幫忙修路卻不給好處吧,馮相可曾看過報紙上登載的那篇《內需論》?”
“老夫每期報紙都會仔細觀讀,內需論自然是看過的,說的非常有道理!”馮去疾點頭。
“只要馮相認同內需論就好,其實如今我大秦之所以百業不夠繁榮,其一是因為苛法對商賈匠農的壓制比較厲害,稅收非常高,其二就是朝堂把大量的錢糧都用在了修路、修建皇帝陵寢和軍卒的供養上面,沒有足夠的錢財來推動大秦經濟發展,如果商賈不投資這個公交公司,那么內史府還是一錢的稅都收不到,但一旦這四百萬的投資進來,將會帶動伐木、造車、鋼鐵冶煉、運輸等許多顯而易見的好處,連帶拉動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資金重新流動和分配,這是最典型的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其中受益的人群將達到數萬甚至十數萬人,而這些錢將從商賈手中的死錢變成老百姓需要的活錢,會更進一步的刺激更多的商業買賣,而且這筆錢也并非沒有交稅,而是會創造一個漁網似的稅收聯動效果,木材商要交稅,造車坊要交稅,交易馬匹要交稅,這些稅收都是因為創辦公交公司帶來的,因此看似公交公司就算是不交稅,但最后還是給內史府帶來了大筆的稅收……”
“不錯不錯,清河侯言之有理,有投資就有稅收,如果沒有這筆投資則什么都不會有,看來老夫還是思慮不夠周全,清河侯放心,公交公司減免稅收之事包在老夫身上!”馮去疾瞬間理論聯系實際的想通了內需論帶來的好處。
“哈哈,好,只要馮相幫忙,公交公司我必然將其策劃完備盡快投入運營,而這個公交公司會給馮相一成的分紅作為酬謝!”陳旭暢快的笑著拱手。
“那個……是不是太多了……”馮去疾心臟哐哐亂跳,一成分紅至少就是十萬錢以上,比他他一年的官秩還多,這將大大緩解家里的經濟壓力。
“不多不多,馮相勞心,這筆分紅該得!”陳旭擺手。
“那……那老夫就卻之不恭了!”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還沒有什么官商勾結的說法,馮去疾決然也不會認為自己拿錢有什么不妥,只是感覺自己就憑幾句話就白的十多萬錢感覺有點兒不好意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