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本來平靜的臉色也略有一些變化,拈著胡須微微頷首說:“狄道侯所言有理,但西北大軍乃是我大秦安穩的根基所在,輕易不可變動,裁軍之事容朕仔細思量,散朝!”
“臣等恭送陛下!”
滿朝文武一起站起來手持笏板拱手,秦始皇大袖一擺站起來大步走向后殿。
而散朝之后,很快朝議裁軍之事就在咸陽流傳開來,不到兩個時辰幾乎已經傳的家喻戶曉。
裁軍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無論對于朝堂和民間都影響深遠,而且也影響巨大。
大秦從未有過裁軍之策,因為大秦一直就在不停的打仗,春秋時期和犬戎爭斗,國內男子幾乎人人皆兵,就連王族都要參與打仗,因此才有秦國的逐漸崛起。
到戰國時期,秦國吞巴蜀滅義渠,快速成長為一個巨無霸的帝國,與東方大國齊國一起聯合稱帝,雖然稱帝之舉受到其他五國的聯合施壓被迫取消,但卻展露了秦國的勃勃野心。
秦王政繼位,掃地為兵以舉國之力最終吞并六國,一統華夏取周而代,十年時間消耗兵力百萬之巨,死傷的皆都是十五到六十歲的成年男子,這十年時間,就是不斷的征兵……征兵……再征兵,大秦兵力膨脹的同時,帶來的就是民不聊生的境地。
天下一統,留給大秦的卻是一個內憂外困的局面。
內有六國王孫貴族復辟之憂。
外有匈胡百越襲擾之困。
在這種內憂外困的情形之下,充足的軍隊就是保護大秦穩定的基石。
因此從皇帝到朝堂到民間,從未有人想到過裁軍這兩個字。
不說皇帝不會答應,就算是老百姓都感覺不安全,特別是老秦人,一旦裁軍,大秦根基動搖,如果六國貴族暗中作亂,國家安危如何保障?
因此裁軍這條消息從朝堂一傳出來,整個咸陽都開始如同一鍋熱水沸騰起來,無論王侯公卿還是販夫走卒,見面都是臉色嚴肅的討論這個話題,就連平日最火熱的話題東方道混凝土工程也退居二線。
這件事關乎大秦生死和未來,沒有人不關心。
大部分人認為裁軍乃是決計不能推行之策。
還有一小撮的六國反叛分子則欣喜若狂。
還有極少的有識之士認為裁軍正當其實,匈胡皆滅,裁撤西北大軍可以減少朝廷的壓力,節省下來大量的錢糧用來發展民生。
當然,其中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是皇帝的家事,裁軍或者不裁軍都與己無關,事不關己過自己的低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