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裁軍,一旦將來大秦動蕩就會成為頂鍋的罪臣。
但不支持裁軍,從皇帝急切的行動來看,此事已經有了很清晰的苗頭,不能為皇帝分憂,這也是一個不合格臣子的表現。
因此在裁軍之事皇帝已經要有定奪,事情開始變的明朗的前提下,所有大臣都有些惴惴不安。
而皇帝仍舊猶豫的原因,那就是裁撤下來的軍卒如何安置。
畢竟軍功獎勵制度才是大秦兵卒悍勇的前提,一旦積累的軍功獎勵無法兌現,皇帝的威信將在將士的心目中大打折扣,這是秦始皇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而且每天盯著旋轉的地球儀觀看,秦始皇也似乎猜測到此事背后有陳旭的影子,心里也略微有些芥蒂。
如果真的是陳旭讓蔣步和江琥李信提請裁軍之策,清河侯為何又不進宮直接上奏呢?
這件事皇帝最終沒有猜透陳旭的打算,因此也一直就沒有召集他進宮商討裁軍之事。
不到三十余萬將卒罷了,前有安置六國百萬降卒的經驗,秦始皇相信在朝堂之上群策群力自己可以搞定這個有些燙手的問題。
于是便有了今日這場包括所有王侯公卿在內的朝議大會。
而陳旭自然也無所謂皇帝的安排。
裁軍之事他不能直接上奏,畢竟他不是三公九卿,也不是領軍的大將,手伸的太長必然會讓滿朝文武對他不滿,甚至和皇帝之間也會產生裂痕。
這就像兩個好朋友,一個知道另一個的老婆在給好朋友戴綠帽子,但又不好直言相告,直接說,必然以后兩個好朋友也做不成了,因為明顯管的太寬了,好朋友知道了一定會猜測自己和他老婆是不是也有一腿,不然為什么會那么清楚,但如果不說,心里總有不忍心,畢竟是好朋友,于是就只能拐彎抹角隱晦的發一個綠帽子圖標提醒一下。
“兄弟,我有一個好朋友買了一頂帽子,好不好看?”
如果好朋友夠靈醒,必然會有所悟,問題解決之后照樣在一起喝酒吹牛裝作不知道,心照不宣的還可以繼續做好朋友。
同樣一件事,通過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都可以達到目的,但產生的結局差別很大。
因此即便是皇帝最后知道提請裁軍是陳旭的意思,也只能裝聾作啞不知道,兩人還是一團和氣的君臣,還是關系良好的翁婿。
而如果是陳旭當面上奏裁軍,秦始皇在還沒有明白裁軍的好處和必須的前提下,可能會當場翻臉,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君臣二人之間必將產生裂痕,即便是日后皇帝明白過來,這種裂痕也無法消弭。
讓皇帝低頭認錯這種事都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人干的。
而且還可能適得其反,皇帝為了表示自己九五之尊的威嚴,不僅不裁軍,相反還可能再次征召一支軍隊去對付西域諸國。
這種最壞的結果并不是不可能,依照秦始皇的秉性,反而是非常有可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