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陳旭要大力推廣商業發展,以此帶動老百姓創收,錢就是其中最大的障礙,商賈之間可用兌票和存單交易,但小商小販和普通百姓必然還是要用錢幣,因為很多地方并沒有華夏錢莊,而且錢莊也不發行一千錢以下的兌票,普通老百姓不相信也無法使用兌票來進行交易,不識字是個最大難題,甚至大部分人都不認識新式錢幣上的數字,只能憑借錢幣的顏色和大小形狀來進行區分。
因此在發行新式錢幣的同時,無論是報紙還是朝廷諭令都在向郡縣鄉鎮宣傳新式貨幣的樣式和面值,特別是讓鄉鎮的官吏張貼明顯的錢幣解釋說明,讓老百姓能夠提前認識。
而為了保證錢幣的充足供應,新式鑄幣機就是陳旭首先要求科學院的匠工匠吏研究改良出來的。
雖然這個聯動鑄幣機在陳旭看來還是垃圾,但所有見過的人都被這種高效率的機器震驚的眼珠子掉一地,第一反應就是瞠目結舌的說不出話來,特別是趙威,當初第一次看到新式鑄幣機的時候激動的哭了半宿,沒想到科學院還能做出這種神奇的機器來,因為一年之前,大秦鑄幣廠用的還是銅汁澆筑錢范的最原始鑄錢方法,兩個人一天只能鑄造兩三百枚銅錢,而眼下突然就鳥槍換炮,一個人一天可以鑄造兩三千枚,機器帶來的沖擊幾乎讓他感覺就像做夢一樣。
眼下要發明創新的東西還很多,比如半自動印刷機,半自動傳送造紙機,甚至還有織布機、提花機等等。
但這些都不是緊要需要的東西,就像自行車一樣,陳旭也只能把原理講出來,發下懸賞,讓科學院的匠工匠吏們自己去研究去試驗,一旦制造成功,就會改善整個行業的狀態,也會催生一批新的工廠。
說到底,還是大秦的工業理論基礎太過薄弱,工業制造技術太過落后造成的。
光是一個齒輪結構,如今都還在不斷地摸索之中,沒有嚴密的數學幾何知識支撐,要想制造出完全精密配合的齒輪結構,那是完全不可能的,頂多就是像水車磨坊一樣粗糙的設計,運行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調教,一旦哪天失誤,齒輪咬合出現差錯,整個齒輪設備就會宣告報廢,說不定水車的中軸都會被扭斷也不稀奇。
科學院里面并不安靜,各個辦公室都有人來來去去進進出出,討論爭吵的聲音此起彼伏。
陳旭來的時候,正好遇到一個匠工和匠吏正吵的臉紅脖子粗。
“別吵別吵,侯爺來了!”一個文吏看見陳旭進來趕緊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