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上朝,陳旭便把奏章提交給皇帝,而皇帝聽聞陳旭的陳述之后沒有絲毫的猶豫便點頭同意,因此散朝之后陳旭把陳平、李順和安魚梁找來商討通譯館的具體籌辦事宜。
眼下禮部有一個專門的典客署,專門就是朝廷和外族打交道的部門,凡是外來的使者甚至是抓捕來的外族官員王族,都是典客署在管理。
而李順因為出使月氏順利回來,而且還打聽清楚了月氏內部的消息,從而讓蒙恬設計很快征服了月氏,李順作為重要功臣被皇室提拔為典客署的五品官員,專門管理各國的使者來往。
而在征服月氏之后,皇帝根據兵部的功勞統計對所有參與征服月氏的將士都進行了獎勵,英布因為提出計策而且親自率領三千馬卒血拼圖南王拖延月氏和羌人的戰斗,被皇帝賞爵四級,眼下已經武爵累至十四級右更,成為了如今西北大軍之中又一顆急速崛起的將星,如果繼續征服西域諸部再升上一級,就可以位列朝堂邁入大將行列,不過至于封侯,那還差很遠,眼下大秦周邊已經不是當初匈胡環伺的局面,大秦四周已經沒有了太多危險,對待滅一些小的部族,皇帝的封賞就要吝嗇的多。
而陳旭籌備的這個通譯館就下設在典客署,作為一個四級衙門,專門負責對外聯絡的翻譯工作,但具體培訓操作的是文學院,算是在文學院下開辦一個翻譯班,畢業之后合格的都會分配到典客署,身份自然也會成為低階官員,這也是平民通過學習踏足官場成為士族的一條很好的途徑。
眼下典客署有一些精通越語、胡語、羌語和月氏語言的官吏,但對于更加靠西方的烏孫、樓蘭、車師、焉耆、新犁等部族的語言幾乎沒有任何了解,李信和江琥的大軍一路往西進攻,都只能通過不同的種族之間互相翻譯來獲得信息,這種口耳相傳無數遍的內容估計也不太靠譜,而且其中一定會錯誤百出。
對待陳旭的安排,陳平、李順和安魚梁自然要全力配合,回去之后分別在報紙上和文學院征集選拔通譯人才系統學習,而陳旭同樣還讓中書省給蒙恬送去命令,讓他在西域收集一些各族精通語言文字的人送到咸陽來交給通譯館和文學院。
這件事安排完之后,陳旭又略微安閑下來,除開指點府上的管事家仆和農學院的學生負責將芝麻都顆粒歸倉之外,還準備制作一種后世常見的點心來為中秋節增添一些氣氛。
中秋節這個節日起源很早,但形成卻很晚。
在周禮.禮記中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和‘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記載。
也就是說仲秋月圓之時,諸侯和君王要祭拜月亮慶賀收獲,同時也會吃一些糜粥來增添節日氣氛,雖然還沒有中秋節這個稱呼,但中秋節已經慢慢演化成了一個固定的節日,只不過這種節日還只是官方的習慣,民間并不太熱鬧,最主要原因還是老百姓太窮了,飯都吃不起,晚上對著月亮磕幾個頭表達一下對月神的感謝之外,基本上沒有啥娛樂活動,而中秋節燈會和吃月餅的習俗,直至到了唐宋時期才開始熱鬧起來,這個過程足足拖了幾百上千年。
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百姓只有豐衣足食之下才會有更多的精神需求和注重文明禮貌,每天餓的前胸貼后背的人是沒有心情來講禮貌和談論道德的,多說一句沒有營養的話還不如挖一根能夠填肚子的草根來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