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真把昨日陳旭對他仔細叮嚀的一番話慢慢講述出來,從雁門關之事開始,一直講到目前雁門關附近民眾因怒生怨開始暗中糾集準備起兵反抗,而隨著楊真的講述,整個朝堂之上越來越安靜,文武百官幾乎都屏聲靜氣不敢發出任何聲音,安靜之中除開楊真說話的聲音,似乎就只能聽見無數噗通噗通心臟亂跳的聲音。
雁門關之事已經過去大半年,朝堂之上知道此事的人大有人在,這些朝堂官員又彼此聯姻關系復雜,其實在文武公卿這個高層圈子,這件事已經不是新聞,甚至舊聞都算不上,只是其中牽扯到王氏,所有人主動忽略了它的危害,抱有這種心思的其實還包括皇帝在內。
也就說,此時朝堂上在座的文武百官,不知道這件事的很少,可能只有那些并沒有實權的大夫博士等散官不知道,當然,以前還包括陳旭,他也被蒙在鼓里,沒人告訴過他。
但這件本來幾乎就要被人遺忘或者主動過濾掉的事情,沒想到今日竟然會被清河侯拿到朝堂之上來堂而皇之的討論,而且還牽扯到前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楊桐。
三省六部沒有改制之前,按照地位等級來說,除開三位上卿之外,郎中令就是最重要的九卿職位,可以排在前兩位,真的是標準的大BOSS級別,下轄大夫、郎官、謁者和仆射四署,負責整個朝堂議政、群臣奏事、宮廷宿衛,皇宮禁軍等所有重大事務,實際上當時的郎中令比起右相馮去疾的權利來說,還要牛逼許多,不過正是郎中令管的太多太雜亂,而且皇宮和朝廷諸多事情糾纏不清,陳旭改制三省六部之時,直接就將郎中令的職務拆分的七零八落,劃歸到不同的部門去了,這樣郎中令就只掌管吏部下屬的朗將署。
但即便只是一個朗將署,楊桐照樣權利大的嚇人,因為所有王侯公卿家族后輩想要當官出仕,必須先在朗將署掛職,跟隨皇帝身邊學習處理政務,然后等什么地方有了實職空缺,通過郎中令的推薦去當官,雖然別的官員推薦也可以去當官,但最后還得要郎中令同意,不然在考評上寫一個不堪任用,皇帝照樣不會啟用。
因此眼下滿朝文武官員,其中有許多都曾經得到過楊桐的照顧,這也是方才在大殿之外許多官員聽說楊真是楊桐的族孫之后態度大為改變的原因。
足足兩刻時間,楊重按照陳旭的叮囑一五一十將來龍去脈講得一清二楚,其中沒有任何人出聲打斷,包括皇帝都沒有開口,只是越聽臉色越是陰沉,到了最后,已經幾乎看不清楚眼珠子了。
雖然皇帝知道雁門關之事,后來陸續也有一些消息通傳,但都是一種官方視角,無論是軍營中的監軍還是密探和玄武衛,對于趙地民間的情緒和暗中的動作都不太清楚,他們只是呈報自己看得見的東西,因此秦始皇得到的也就是趙地民眾圍堵官衙,三五成群的匪徒襲擊巡邏兵卒,馬夫毒斃戰馬等事件,王離指揮當地官員和兵卒抓捕鬧事者,斬殺數十人等在皇帝看來也是理所當然之事,李牧這個曾經的趙國大將始皇帝同樣恨之入骨。
如果不是李牧,趙國早就被他捏死了,就是因為有了李牧,征服六國的第一場滅國之戰就是剛趙國,反復拉鋸數年,在廉頗和李牧兩位大將的守護下,秦軍雖然兇猛但終究無法大勝,數年戰爭下來損失慘重。
始皇帝征服六國的順序雖然第一個正式滅國的是韓國,但始皇帝第一個最想捏死的卻是趙國,從他登基正式稱王之后,第一年搞定嫪毐,第二年搞定呂不韋,將軍政大權抓在手上之后,第三年就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而且一直打了足足七年,而韓國第一個滅亡是因為它占據的位置太好了,當時韓國夾在秦趙魏之間,魏國已經割讓大片國土給秦國,但秦國想要攻擊趙國只能走北地,不僅要超遠距離的投送兵力,而且后勤保障也非常麻煩,于是始皇帝為了徹底剛翻趙國,一怒之下先一jio就把韓國踩死了,然后讓大將王翦出井陘,大將楊端和出河內,雙方夾擊之下讓趙國也不得不分兵拒守,這才讓秦國在后勤上輕松了許多,但即便如此,在李牧的抵抗下,王翦率領的秦軍主力在井陘也沒討到好,又反復拉鋸一年多時間,秦國直接就吐血三升差點兒沒緩過來。
所以,皇帝對李牧的恨也是強烈無比,一個李牧讓大秦起碼多死了十余萬將士,損失簡直無法計數,因此對于王離搗毀李牧祠廟的事當時竟然還有些渾身舒爽的感覺,感覺這口氣憋了一二十年終于舒暢多了,并且也從未打算追究王離的責任。
但今天,楊真帶來的消息讓他的舒爽一下又堵塞起來。
李牧在趙地影響力太大,繼續發展下去,趙地數郡可能會爆發一場史無前例的暴亂甚至演變成為叛亂。
而這次和當初項氏還不一樣,皇帝很容易就能從其中看出不同,那就是趙地民眾的憤怒已經變成了一種同仇敵愾,從楊真的訴說中,參與其中的不光有平民,還有豪強俠士、商賈甚至是當地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