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虎地秦簡有記載:或盜采人桑葉,臟不盈錢,何論?貲繇三旬。
解釋下就是偷別人的桑葉不足一錢怎么處置?最后會被判罰徭役三個月。
這個懲罰相當臥槽,由此也看得出來秦律的確是嚴苛的有些過分,李斯這群秉持朝堂的法家門徒心中對于普通民眾絲毫沒有任何的仁慈和憐憫。
后世蘇杭一帶就是整個中國絲織產業的重心,而且鑒于長江和太湖流域日漸發達的桑蠶養殖和絲綢產業,這次陳旭決定把兩家國營工廠分別放在蘇州和杭州,以長江和浙江的便利交通輻射整個東南諸郡,同時也想以此帶動整個東南經濟的發展。
而且為了支持民間經濟的發展,陳旭要求科學院加快紡紗機的進一步研究,對織布機進行小型化改良,盡快做出家庭版的紡織機,讓那些靠養蠶織綢為生的農民不至于被大規模的工廠沖擊的失去了生計。
陳旭之所以要快速的開設兩個大型的國營工廠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目前整個大秦除開少府在皇宮的織造署之外民間沒有任何一家類似的紡織廠存在,所有的布匹絲綢全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生產出來的,陳旭要用這兩家大規模的工廠讓天下的商人學會如何開設織布廠,而且了解這種大規模工廠的管理運營方法以及好處。
二就是眼下隨著西域征服之后,絲綢的銷量完全供不應求,來自于西域諸國的商人最喜歡的就是絲綢和玻璃瓷器,特別是絲綢,重量輕價值高運輸方便,一匹大秦的絲綢運到西域之后轉手倒賣給大宛和大夏的商人,獲利至少五倍至十倍,而且全都是用黃金交易,其他的都不認賬,因為這么精美的絲織品莫說西方那些國家的人沒見過,聽聞的也非常少,戰國至秦漢初期,正是東西方開始有了解和往來的開始,大秦的名聲隨著匈奴和月氏等部落不斷的向西方傳播,但也僅僅只是傳播而已,如果不是陳旭出現,那么西方真正了解中原,還要拖到百年之后的張騫出使西域。
如今的大秦已經走上了另一條道路,西域已經被提前征服,平日來往于西域和大秦之間的商隊絡繹不絕,而絲綢就是最受歡迎的商品,玻璃瓷器茶葉也受歡迎,比之絲綢要差很多,因為攜帶運輸不方便,很容易在路上損壞,絲綢卻不一樣,一個人一匹馬都能帶數十匹,運送回去賣掉就能掙數倍甚至十倍的錢,聽聞眼下大秦最好的一匹絲綢在西域能夠買到五千錢,價值遠遠超過一斤黃金。
當初陳旭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下巴都差點兒掉了。
不過雖然絲綢值錢,但民間流通的絲綢簡直屈指可數,大秦的絲綢基本上都被少府征收,每年數萬匹的產量堪堪只夠皇帝養活一個龐大的后宮和賞賜給王侯公卿,剩下的秦國貴族自己用都不夠,更別說賣了,絲綢是超越黃金的硬通貨,普通人有錢也買不到。
這就是絲綢的紡織工藝太過低下導致的現狀。
后世的絲綢之路興起,得益于織布機和提花機的發明,而眼下陳旭終于提前一百多年將這兩樣機器研制出來,甚至工藝更加先進,由此會帶來紡織產業的井噴式發展,而由此也必然帶來絲綢貿易的大規模發展。
籌備兩家國營絲綢制造廠,除開要解決廠房和機器之外,還涉及到生絲的采購和紡織工的培訓以及正規化的管理問題,而且這還只是第一代織布機,全人工生產模式,陳旭要求科學院進行的下一代織布機要采用水力驅動方式,因此工廠還要盡量選擇在水力資源豐富的地方建廠,還要勘察地勢修建水壩或者水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