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制衣廠之后,女子學院的教授重心完全轉移到服裝設計和美術繪畫上,學校畢業的女學生都會安排去制衣廠實習上班,有些還可以到各地的清河商店麗裳衣舍當主管甚至是自己組建服裝設計工作室,然后將這些新款的服飾賣給一些成衣店獲取報酬。
而有了麗裳這個品牌之后,陳旭把以前清河牌的女子衣飾全都并入了麗裳衣舍,清河品牌只保留了男子服飾,以風衣、墨鏡、T恤、襯衣、皮靴、挎包、匕首、皮帶等完全后世常見的新潮款型為主,基本不再制作和售賣傳統服飾。
男子服飾售賣并不多,認同度也不算特別高,主要還是太過新潮,但眼下大秦的民眾思想開放什么衣服都敢穿,因此男士專柜的物品也還是慢慢培養出來了一群忠實的擁躉,也算是一種極為高端的服飾,別的成衣店想學也學不來。
在陳旭看來,隨著大秦經濟的騰飛,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后無論吃穿住用都會用商業的手段得到解決,而衣服就是其中沖擊最大的,只要做工和價格都合適,老百姓愿意花錢買衣服,因此對于麗裳衣舍和制衣廠陳旭還是比較關注,而且同時也想用這種工廠加品牌店的模式帶動服裝產業能夠跟上經濟的發展,為大秦的民眾提供足夠多足夠好的服裝。
而麗裳制衣廠這一筆巨大的訂單,其實也是陳旭親自敲定的。
他今天帶著家眷在蹴鞠商廈玩了大半天,又去蹴鞠場里面的幾個高端商品展廳觀摩視察,與一些前來交易的商賈交流攀談,最后遇到一位來自南方的布商。
這個布商名叫上官牟,江陵人氏,祖傳有復雜的染布技藝,可以染出靛、青、藍、絳、紫等十多種不同顏色的布料。
楚國與中原諸國崇尚青黑等厚重的顏色不一樣,楚國人喜歡飄逸和彩色的服飾,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衣服最為豐富多樣,而且楚國也好詩詞歌賦和音樂舞蹈,無論文人還是貴族,都喜好享受各種美好而浪漫的事物。
不過萬事都有利弊,楚國文化繁榮的同時也讓貴族養成了奢侈享樂的傳統,空有大片的國土和超過大秦的人口,當面對窮兵黷武的秦國時候幾乎沒有什么太大的反擊之力。
楚國雖然眼下已經沒有了,但楚地服飾色彩鮮艷和輕盈飄逸的風格還是保留了下來,眼下行走在東南諸郡,就會發現當地人的衣服要比西北人漂亮好看的多。
而這個上官氏,曾經是楚王宮御用制衣坊的布料提供商,上官牟如今四十來歲,繼承了祖傳的染坊,年輕時候還曾經拜見過楚王,與不少楚國當地的貴族豪紳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陳旭遇到的上官牟的時候,當時他正在詳細觀看麗裳衣舍的布料,看見陳旭之后上官牟也表現的非常沉穩,問答也彬彬有禮不卑不亢,令陳旭印象深刻,于是就多問了幾句,這才弄清楚他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