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的不得了,外國人惡心的不得了。
剝開的皮蛋有若包含著一個詭異而神秘的小宇宙,奇怪的顏色和奇特的味道,讓外國人避之不及的同時呼其曰:惡魔之卵。
好吧,其實陳旭承認,中國人其實很多也不喜歡皮蛋的外觀和味道。
但這并不妨礙在巨大的爭論中將皮蛋炒熱成為一道舉世聞名的華夏黑暗料理。
而眼前的涼棚之中,就有幾個用樹葉和黃泥密封的陶罐之中就是陳旭腌制的皮蛋,并且還同時做了一缸咸蛋。
咸蛋陳旭穿越以前見老媽做過,用雞蛋鴨蛋都行,制作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用涼開水加鹽加米酒攪拌均勻,把洗凈晾干的雞蛋放進去完全侵泡在水中,密封保存差不多一個月就能吃了。
皮蛋陳旭沒做過,但卻吃過不少,買回來的皮蛋外面包裹著一層泥糠,仔細回憶一下應該有石灰和谷糠,而且皮蛋在民間其實還有一個傳播很廣泛的故事,古代人喝完茶喜歡把剩下的茶水和茶葉倒在火塘的草木灰中,有一次一個人在清理火塘的時候竟然發現里面滾出來一顆蛋,扒開之后發現里面的蛋清都凝固成了褐色透明的物質,上面還有奇怪的花紋,聞起來還有些香味,舍不得丟就試著品嘗了一下,發現竟然Q彈清香風味獨特,于是就發明了皮蛋的制作方法。
由此,陳旭斷定制作皮蛋可能還需要草木灰和泡過的茶水,然后綜合起來,研制皮蛋至少要用到四種東西,那就是石灰、草木灰、茶水、谷糠。
谷糠的作用未知,因為成分太復雜了不好判定,估計就是為了不讓皮蛋在缸中粘連在一起,同時還有緩解碰撞的效果,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可以用其他的東西代替,比如鋸末稻草什么的。
茶葉水就更不好解釋了,不過按照有過煮茶葉蛋的經驗來看,加入茶水的作用最大的效果可能是增加皮蛋的風味。
剩下的兩種是石灰和草木灰,這兩種在陳旭看來就是腌制皮蛋的關鍵,因為這兩種是典型的化學制劑,石灰融水就是氫氧化鈣,草木灰融水之后的水溶液就是以碳酸鉀為主,當初化學實驗室籌備初期就是用草木灰溶液和石灰水反應制取氫氧化鉀,而且皮蛋在腌制過程中,鴨蛋里面的蛋清蛋黃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變成固體,這種蛋白質異化的過程必然是一種很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和咸蛋完全不一樣。
咸蛋就是通過高濃度的鹽水將鹽不斷的滲透進去,并無法改變蛋白質的性質,最多只是讓其變咸能夠保存更長時間,說咸蛋好吃的肯定都是懶人,因為咸蛋在陳旭看來真的很一般,唯一的好處就是方便而且耐存放,也適合干農活兒之后補充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