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咸陽。
正午時分,陽光濃烈,正是一天最為炎熱的時候。
渭河兩岸綠意蔥蘢,成群結隊的少年和男女孩童都脫光了衣服在河里戲水或者捕捉魚蝦,河面上還有來回不斷穿梭的帆船和漁船,船上無數**上身皮膚黝黑的漁夫和船工正在奮力的劃槳搖櫓。
“嘿呦~嘿呦~”
城南門外的河岸碼頭同樣繁忙,數百個黑瘦的民夫和刑徒正在冒著烈日運送巨木和水泥磚石,手持長戈皮鞭的禁軍來回巡邏呵斥。
雖然熱的幾乎透不過氣來,但還是有許多戴著斗笠身穿官袍吏服的工部和科學院的官員匠吏手里拿著各種圖紙和工具正在來回測量指揮,在已經修建好的碼頭上組裝龍門吊,其中已經有一個碼頭已經安裝成功,正在進行貨物的吊裝測試。
“左~左~往左兩尺,好,慢慢放……”
雖然帶著帽子,但張蒼已經官袍濕透,滿頭汗水滾滾往下流淌,幾乎擦都來不及擦,此時正指揮一群工匠推動龍門吊前后左右移動往一艘貨船上吊裝一個巨大的木柜。
陳旭上書展開史無前例的坦途計劃,涉及的工程大大小小多如牛毛,而無論是江河湖海的港口碼頭,最終都需要安裝一種全新的設備,那就是龍門吊,一是為了加快貨物的裝卸,同時也是為了做到更為有序,所有商船都需要按順序進出港口,根據調度停靠在不同的碼頭裝卸,這樣就可以將放棄老式的裝卸方式。
往日商船只要到了河港,幾乎是見縫插針就靠岸裝卸,數十數百在碼頭等待以抗貨為生的民夫就會一擁而上,然后就通過簡單的跳板和舷梯開始上下搬運貨物,這樣毫無秩序之下便會經常出事,不是船舶互相碰撞就是人員財貨因為擁擠落水,如果是秋冬水流平穩還好,若是春夏河水暴漲,濤濤洪水席卷之下很快就會被河水卷走。
為了配套新的港口碼頭的修建,陳旭在科學院講授了一節課,專門講述了后世碼頭的調度作業和那種可以前后左右移動的龍門吊和集裝箱的概念。
眼下大秦已經有了合格的鋼鐵和成熟的軸承滑輪鐵軸齒輪等制作工藝,制作這種高不過十米,寬不過七八米的龍門吊并沒有太大的難度,而且都是用的巨木作為主梁,眼下大秦最不缺的就是樹,兩千年之后寸草不生的黃土高原之上如今全都是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胸徑一米的大樹都不算大,后世直徑兩尺粗細的大樹在眼下看來都是不能用的小樹,而且少府也有規定,沒有特殊需求胸徑小于一尺或者高度低于五丈的樹都不許砍,要留著長大成材。
為了翻新和修建咸陽內外和渭河兩岸甚至雍城數不清的宮殿,少府常年都安排有刑徒在渭水流域大大小小的河流上游砍伐大樹,然后順水漂流至咸陽附近的木料廠,在這里去皮晾曬然后堆積存放備用,每年采伐的樹木上萬根。
這些巨木直徑三尺五尺司空見慣,長度八丈十丈是最低要求,不過前幾年有了鋼鐵水泥之后,翻修和新修宮殿木頭的用量少了許多,甚至在今年,所有的宮殿建設都完全停了下來,渭河沿岸幾個大型木料廠堆放的巨木都如同一座座小山一般蔚為壯觀,因此科學院修建碼頭便有了充足的選擇,用的都是最粗最直以前用來制作宮殿主梁的巨木,而且都是早已干透的木材,足夠保證龍門吊的結實安全。
至于集裝箱就更加簡單了,就是一個按照如今的大型貨船的裝載能力制定了長寬高的標準木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