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非盲目的攀比炫富,而是經濟發展到了這個程度,家家戶戶都不缺錢財的基礎上,必然要追求的物質享受。
而在百家門徒和書生學子的心目中,或許他們攀比的就是看誰的書多,看誰的筆墨紙硯更加齊全華美,在缺錢的基礎上,他們同樣也會去追求更好的精神享受,看著省吃儉用買到的滿書架的精美書籍,也是一種極好的攀比炫耀。
富貴不還鄉,有若錦衣夜行。
曾經的楚霸王為了炫富,連咸陽都不要,連皇帝都不做,而是要回江東向父老鄉親顯擺。
因此從炫富的過程中,就能看出不同人的秉性。
而對于不同的階層來說,其實對于物質享受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完全不一樣,炫富的形式也不一樣,唯獨沒有差別的是,這些都是在有錢的基礎上才能變成現實。
絲綢以前的確是少府專營,民間所有絲綢的生產都被各地郡縣官府管得非常嚴苛,因為產量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把絲綢作為皇族和公卿王侯的奢侈消費品也在情理之中,而且以前天下幾乎都是窮人的,價格堪比黃金的絲綢除開皇帝和王侯公卿以及少量的富豪商賈之外,只怕即便是放開管制,也沒有人買得起。
所以,絲綢自從誕生之日起,基本上也就奠定了貴族專用的地位。
但到了眼下的大秦,實際上絲綢的地位早已下降,民間已經開始有私下的絲綢販賣,購買者有王侯公卿,也有富豪商賈,雖然秦法以前也有規定平民只能穿白衣的條令,但這條法令早在幾年前就被陳旭廢止了,不廢止這條法令,顏色鮮艷制作新潮的服飾就無法推行。
因此早在幾年前,咸陽街頭的百姓穿戴就已經不是清一色的灰白布衣,而是有了豐富的顏色和款式。
眼下陳旭廢除絲綢專賣,在朝堂的許多官員來看,實際上又是一個極好的發財機會。
絲綢如論如何便宜,從質量和產量上就決定了其不會很快走入尋常百姓之家,消費的群體依舊是王侯公卿和富豪商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