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肯定也有這個心思,但卻早已看穿這是不可能的,從春秋到戰國,幾百個諸侯打打殺殺變成了七個,然后他的目標就是幫助始皇帝將七個變成一個,加上李斯等法家門徒為了迎合秦大大的胃口和完成華夏一統的心思,推行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廢分封置郡縣等一系列措施,從大秦還沒統一開始,王翦便已經知道自己即便是立下潑天大功也當不成開國諸侯,于是才有了后面急流勇退的做法。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大秦一統天下,功高蓋主的武將繼續居功自傲怕是下場很凄慘。
于是王翦退了,王賁也半退,兩大軍神橫掃五國,但最終也不過得到了萬戶食邑而已,當了多年有勢無權的侯爺。
而這個待遇在百姓看來都替為王翦父子不值。
哪怕是周朝一個小小的男爵,也有數十里封地,可以以國君自稱,開朝建衙手下養一大票的卿大夫和小弟,除開要聽宗主國的調遣之外,從法律到稅收什么都可以自己說了算,這就是所謂的權。
古代,只有君王才有權,并沒有臣權一說,其他人更加沒權,不是平民就是奴隸,文武大臣都是君王的家臣和仆從,君王為上,稱為君上或者主上,所有大臣都是為君王工作,這就是禮儀傳承的君憂臣勞,君辱臣死的來歷。
但到了大秦,功勞兌換的勛爵只能得到相應的官職和少量的食邑,有錢有勢,但權沒了。
即便是沒權,反正大家都一樣也無所謂,當官有封地和食邑,也一樣過的逍遙自在,滿朝文武在慢慢看透的過程中也漸漸適應,但突然之間蹦出來一個攪屎棍,擺出來一個地球儀告訴他們,咱們大秦其實不是天下,只占了天下眼屎大那么一旮旯地方。
然后,大秦便開始亂套了。
朝政改革、律法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一通魔改之后,大秦已經不是所有人能夠想象出來的大秦模樣,而且突然面對這么大一個世界,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讓大秦的明天更美好,讓五洲四海各族民眾能夠手挽手的一起歌唱跳舞歌頌人類美好新生活,在清河侯的建議下,大秦重啟了諸侯分封制度。
這絕對是一個最刺激的消息,刺激的滿朝文武和王侯公卿心肝兒顫抖了幾年,雖然眼下暫時分封的都是公子,但世界辣么大,只要功勞足夠高,說不定也能弄一個諸侯國君當當。
而尤其是清河侯陳旭拋出來恢復商周五級爵位的提案之后,王侯公卿更是心動。
但顯然他們的心動和始皇帝的想法有沖突,始皇帝也遲遲沒有推行,但今天,清河侯再次提請,滿朝文武官員也一起頂帖,在眾人力推之下,始皇帝也不得不小心對待決定當堂討論解決。
滿朝文武開始熱烈討論起來。
顯然要得到皇帝的許可順利推行新勛爵法案,必須想到一個兩全其美而且始皇帝認可的方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