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侯爺!”陳平看見陳旭有公務辦理,于是也敢繼續打攪,站起來拱手告辭。
“記住,京師大學一切籌備從快,缺人直接拿本侯的手令去三省六部或者其他署衙征調……”
陳旭說話之時刷刷寫下一封手令,然后打開抽屜拿出自己中書省丞相的黃金大印哐當一聲蓋上一個鮮紅的大印丟給陳平,然后像趕蚊子一樣將陳平趕走。
京師大學是陳旭策劃為大秦培養行政官員的搖籃,從郡縣中學大學考核招收一部分平民學員,然后加上勛貴家族的子弟組成的郎職,共同構成學生主體,當然最近幾年因為下面的郡城大學開設的不是很積極,而且規模也都不大,因此京師大學的學生部分還需要通過自己招錄,招錄的目標就是不斷從全國涌到咸陽來的百家門徒和平民學子,而且年齡放的很寬泛,十七歲以上四十歲以下都行,這些自主招錄的學生并不管地位和出身,只要考驗合格便能夠入學,免除學費和一切生活開支。
京師大學的招生消息早在去年就已經放出了風聲,報紙上也有過宣傳,因此全國各地有志于從政的百家門徒和平民學子都在不斷往咸陽跑,而招生和考試地點安排在文學院,每個學科報名的都有,甚至五大學院也有不少學生會參加考試準備到京師大學繼續深造,將來畢業便有一個郎官的身份,分配下去就算是最低階的官員了,這個巨大的誘惑下,近一年來文學院幾乎每天都車馬不斷,操著全國各種口音的學子如同進京趕考一樣絡繹不絕。
一千人,這是京師大學首期招生的數量。
但根據文學院統計,前來報名和參加考試的至少有兩萬余人,文士階層大量涌入咸陽導致整個咸陽的文化混混有泛濫成災之勢,各個曲園雜舍每天都有人高談闊論暢聊天下大勢,爭執辱罵拔劍斗毆簡直如同家常便飯一樣。
不過好在京師大學招收不了,但陳旭這次回來之后奏請大秦都市報社升級改造,除開報紙之外又增加了七八個專業雜志編輯部,而且又組建了南方商報集團,各個編輯部不斷招收能寫會侃的文士加入,也大大緩解了咸陽的氣氛,鬧騰的情緒才逐漸平穩下去。
而隨著京師大學開學,圖書館開業,大禮堂完工,還會陸續招募一些社會人才加入,再加上五大學院每年都有招收大量學生,而每年畢業的學生又被安排奔赴全國各地擔任各種文吏和匠吏,完全改變了過去那種咸陽人才只進不出的局面,已經開始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咸陽的學術氣氛越發高漲的同時,民間的爭吵和喧囂卻越來越少,基本上看不到以前那種百家門徒洶洶來往吵鬧的場面,就連以前跳的最兇的儒家門徒都響應陳旭的號召,大量離開咸陽到全國各地開設私塾學院當老師去了。
一旦京師大學籌辦成功,加上衛生院、工學院、農學院、文學院、科學院這五大學院,基本上就完成了大秦的教育布局,再如果全國郡縣的大學中學小學陸續籌建起來,十年之后,整個大秦的教育體系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國家教育就會徹底取代百家門徒各自為政的傳承體系構成教育主體。
陳旭相信,只要國家足夠重視教育,在強大國家機器面前,百家門徒都是渣渣,最終都會被他融合在一起,融匯百家之長,形成一種禮法治國的新派系成為主流思想,而這些接受新思想的人參與到大秦的治理和建設之中,大秦才會徹底脫胎換骨真正走向長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