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有清河侯的地方就會持續不斷的熱鬧。
自從平息胡亥政變之后,十一月咸陽民眾迎來了太子成親、諸子圣賢雕像完工,中華神碑和帝王群雕像揭幕等一連番的熱鬧之后。
十一月底最后一天。
清河侯在朝堂提出奏書,稱大秦一統華夏,是繼承夏商周三朝的華夏正統,為了讓中華文明傳承更加明晰和有序,提請采用新的紀年方法。
該歷法以黃帝冠禮之始為元,稱為華夏紀元,每百年為一世紀,將夏商周秦四朝歷史按照時間順序予以記錄,以保證傳承更加清晰明白,由此,至始皇帝三十七年剛好是華夏歷2488年,為華夏正統第二十五世紀周,從今往后不再以帝王登基命名新的紀年,而是統一由此往后記錄,而且為了歷法和天時更加相合,清河侯在奏書中建議,廢除秦歷建亥,恢復以子月為歲首,每年子月初一定為元旦,而為了紀念十月初一這個對大秦有特殊意義的節日,提請將十月初一定為國慶節。
清河侯提請的新歷法在朝堂引起了巨大的爭執,禮部和少府諸多掌管天時和歷法的官員都表示了反對,但支持陳旭的人更多,始皇帝斟酌再三,詢問陳旭緣由,陳旭只說華夏紀元乃是天書歷法,統一合乎天時的歷法將會更加符合大秦未來的發展,何況大秦經歷此次胡亥篡位的政變,始皇帝死而復生,這既是陛下的新生,同時也是華夏和大秦的新生,大秦要革故迎新才能走的更遠。
有了陳旭這樣的解釋,始皇帝毫不猶豫的同意推行新的歷法,以華夏紀元取代眼下以帝王登基為初元的干支紀年方法,同時諭令少府和禮部重新編訂歷法,文學院也隨即接到通知,將編纂的夏商周三代史記重新按照新的歷法進行編排。
新的歷法推行,自然對民間影響很大,為了加快民眾的統一認知和對新歷的推廣速度,陳旭命令大秦都市報盡快編訂明年的新歷法,印刷三十萬份帶有彩色插圖的年歷圖,夾帶在十二月的大秦都市報中通行天下,同時在報紙上詳細解釋華夏紀元的推算方法和記錄方法,要求從明年正月初一開始,以后所有朝廷公文和商業合同都必須使用新的紀年格式,同時也鼓勵民間書信和文書也開始采用華夏紀元,以此快速形成統一的認識。
車同軌、書同文、度同制。
在大秦歷經十年的統一之后,華夏再添一道統一法令,那便是統一歷法,史稱歷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