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如果開春這些收獲的棉花種植全部播種下去,播種面積將會陡增十五倍左右,全國的棉花播種面積將會突破一萬五千畝,若是風調雨順照顧的好,將會收獲接近兩萬石棉花,按照眼下一匹布用棉紗十斤計算,一石籽棉大約能織布四匹,如果這些棉花全部織成棉布,市面上將會有八萬匹棉布。
兩年之后,基本上就可以全國開始推廣,種植面積將會突破二十萬畝,棉花產量超過二十萬石,棉布產量會達到八十萬匹。
因此面對如此龐大的棉花產業和規模,陳旭需要提醒朝廷早做布局和規劃。
而且棉花不光用來紡紗織布,還能直接用來制作棉衣棉被,方便的種植和低廉的價格將極大改善民眾的生活。
五年的時間,陳旭相信棉花一定會在強大的政府機器和法令制度下完成替代麻紡的任務,完成一次產業升級和改造,完成一次提高民眾生活質量的極大飛躍。
而為了完成這次巨大的飛躍,除開布局棉花種植之外,棉花加工產業也是重中之重。
清理棉籽,紡紗制衣,整個紡織產業都需要有一個大跨越的發展。
后世的工業革命,便是起源于棉紡。
這不光是工業機器的革命,同時也是資本的革命。
絲綢產業無論如何發展,未來都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只能走高精尖的路線,特別是隨著棉花的出現,桑蠶養殖或許還會遭受一次比較大的沖擊,整個行業會出現萎縮和后退,但棉紡未來必然蓬勃發展,棉布的產量將會突破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匹的產量,隨著大航海的開拓,大量棉布甚至會被出口到西方諸國,以此掠奪當地的礦產資源和金銀財貨。
而要加快棉紡產業的快速發展,各種配套的機器和工廠就必不可少,不斷改良脫籽機、紡紗機、織布機、提花機等工業機器,就是科學院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地方。
對于機械研究,陳旭現在能指導的已經不多了,因此很多時候他都只能提出研究方向和大致的原理,然后讓工匠去自行研究解決遇到的問題。
但顯然大秦的工匠在奇技淫巧方面還是很有天賦,還沒有被后世那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儒家思想腐蝕,民間存在大量喜歡研究技巧的方士和工匠,在機械領域的研究非常寬泛而且成就也非常高,加上陳旭推行的齒輪軸承鏈條滑輪等成系統的物理學機械學理論,如今大秦的工業發展已經開始呈現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各種實用的機械都開始大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