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不偏不倚的帝王,始皇帝自然能夠看得出來科學院無與倫比的重要性,任何一項研究成果,都足以改變大秦的現狀,光是鋼鐵、水泥、織機這三項,就堪稱劃時代的研究發明。
第三份奏書,陳旭提請成立科學院下屬的技工學校,面向全國郡縣招收頭腦靈活的年輕人,每個郡每年都安排一定的招生名額,開始為大秦培養正規而全面的職業技術工人。
第四份奏書,陳旭提請成立農業科學院,將農學院改制為農業大學。
農學院成立七八年,對于各種農具的改良、農作物的栽培和畜牧養殖等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編著整理了大量的農科書籍,也培養了大量的農業技術人才,這些年對于大秦的農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過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各種農作物和牲畜的雜交改良以及病蟲防治等工作越來越復雜深入,農學院已經不能勝任,需要有更加專業的機構來專門研究解決這些問題。
農科院的組建,將在土壤、環境、河流、胡泊、良種雜交、病蟲害防治、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及動植物保護方面做更多的基礎和深入研究。
隨著大秦的穩定,人口不斷增多,對于生活物資的需求不斷增大,人類向大自然索取的力度也會不斷增加,像后世圍湖造田、草原墾荒、濫砍濫伐等活動導致森林草場湖泊退化,環境破壞無法恢復的后果,需要提前預防。
眼下還郁郁蔥蔥森林密布的黃土高原,其實就是從秦漢時期人類活動加劇開始大規模開始退化的,兩千多年時間,便變成了不毛之地,而眼下水草茂盛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同樣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大規模消失退化的。
科學發展,保護環境,陳旭既然知道歷史,絕對不想讓中華再走一遍先破壞在治理的老路。
從現在開始,西北諸地的許多森林和草場,要圈起來保護。
于是第五份奏書,就是一份特殊的環境保護法案。
這份法案并不算離奇,本來大秦繼承商周遺傳下來的各種敬天法祖自然合一的理念,對于伐木開荒打獵都有一些法令方面的要求,比如二月到七月生長季節,不許砍樹,不許燒荒,不準采集剛發芽的植物,還有不許獵殺懷孕的母獸和幼獸等等。
當然法令是一回事,執行是另一回事,許多地方管不到,但至少自古以來人類就有這種環境保護的意識存在。
陳旭的奏書提請禁止在大河中上游區域和所屬支流源地大規模砍伐林木、開荒屯田等活動,將大型土木工程建筑材料改成混凝土,不過并不限制農民伐木造房和打造舟船馬車等正常活動,但嚴格大規模采伐和破壞。
同時法案還提出了一些動植物保護方面的條令,禁止獵殺大象犀牛野牛熊貓等野生動物,但對野豬、豺狼等中小型野獸放寬了一定的獵殺權限,總之,這個原始荒蠻的時代,野獸并不比人少太多,不讓獵殺是不可能的,野豬野狼兔子野鹿等漫山遍野到處都是,也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肉食來源,完全禁止并不現實。
特別是野豬和野狼,完全就是巨大的禍害,陳旭的封地上就能經常看到,種下的莊稼必須每天巡邏照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