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起來韌韌的,帶點鍋巴的部分最精彩,金黃焦糯,配上豐富的佐料,滿口油香。
沒有糯米飯的地方都是他鄉,沒有炒粉干的地方都是流浪!
在這里一頓飯可以沒有肉,但絕對不能沒有魚。如果要選擇余生只吃一種魚,那這里的人肯定會選:鮸魚。
溫州人吃鮸魚有多瘋狂呢?前兩年媒體做過統計,說一年吃掉3718噸鮸魚,價值1.5億元。
一斤魚肉混合三兩紅薯淀粉,不多不少,這樣做出來的魚餅既有魚香,又足夠彈牙。要蘸醬油醋。這可是溫州人的海鮮法寶,醬油兌醋1:2的黃金比例。無論是吃海鮮還是雞鴨鵝肉,都靠這小碟蘸料來調味。
魚丸也不是球形,而是不規則的條狀。同樣用鮸魚混合白淀粉,加入蔥姜絲,揉捏至魚肉有彈性,然后用刮板一點點燙入沸水中,等到浮起來,魚丸便熟了。
喜歡加很多醋、胡椒粉和蔥花,吃不慣酸味的也記得提前打招呼。魚肉外滑里嫩,很有嚼勁,魚湯鮮美,酸辣調味去腥提鮮,十分開胃。
同樣是魚肉加番薯粉,做出來的敲魚和魚餅卻是完全不同的形態和味道。敲魚薄如蟬翼,是魚肉加淀粉后經過二十幾道敲打成的薄片,切條而成。還會在湯里加入青菜、蘿卜絲和香菇片,可以說是溫州人最愛的一碗湯。
晶瑩通透的一條條膠凍,染上了漂亮的醬油色,看似Q彈,入口便會融化,鮮香十足。如果吃到明顯有彈性的口感,有可能摻了明膠,畢竟用純魚膠做成本不低。
其實溫州菜也叫甌菜,在浙菜四大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這靠的不僅僅是富饒的物產,更需技藝精湛的刀工、甄別食材的慧眼和調味拿捏的分寸。而這些,都是為了一點:追求食材本來的鮮味。
蝤蠓,是溫州人對青蟹的稱呼,生長在海水和淡水的交匯處。體態結實,個頭大的能有兩公斤重,所以一只蟹就成一道菜。
最好的蝤蠓產自靈昆,甌江入海口的小鎮,那里的蝤蠓完全不輸三門青蟹。中秋前后的蝤蠓是最肥的,因為那時雌蟹剛交配完,也是蟹黃最豐滿的時候。
和大閘蟹不同的是,蝤蠓最好吃的部位是兩只大蟹鉗,肉多且嫩,而在溫州的餐桌上,把一只蟹鉗吃干刮凈,可以說是一種基本的餐桌禮儀。
另一道蟹,不是所有人都敢嘗試。看似簡單,卻極考刀工的一道菜。江蟹生,以甌江里的梭子蟹為原料,生蟹處理后用白酒消毒,分解很考刀工,再用醋、醬油、黃酒、糖、白胡椒去浸制,用量各家會有些差異,但吃起來肯定是酸、甜、辣,入口鮮滑。
更上乘的刀工,體現在大菜里。比如炸溜黃魚。類似西湖醋魚,卻是完全不同的刀法。炸溜黃魚是牡丹花刀,西湖醋魚是柳葉花刀,這其中的細微差別沒有對比過恐怕很難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