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中,還有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和隕星等。
那么,在太陽系之外,還有什么呢?在晴朗的夜晚,天空布滿了星星,其中,恒星占絕對多數。
恒星,就是像太陽一樣自己能夠發光的天體。我們銀河系就有上千億顆恒星。
恒星的體積、光度、質量和密度等都有很大差別。
有的星星很亮,光度比太陽大上百倍到一萬倍,這種星叫巨星。
有的星星,光度比太陽亮上萬倍到幾百萬倍,半徑可超過太陽的一千倍,叫做超巨星。
還有一種光度低、體積小而密度極大的白色星叫白矮星。有的白矮星光度小到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體積只有地球的幾十分之一大,而密度卻大到每立方厘米幾百公斤、幾噸甚至上千噸。
目前已經發現的白矮星就有一千多顆,據估計,光我們銀河系的白矮星就有一百億顆。
人們還發現了一種快速自轉的中子星,又叫脈沖星。中子星是恒星中最小的侏儒,大多數中子星的直徑只有十公里左右,可是它的密度卻大得驚人,每立方厘米達一億噸,如果用萬噸巨輪來拖,中子星上一立方厘米的物質需要一萬艘才能拖得動。
已發現的中子星有三百多顆。恒星除了以單個的形式存在于宇宙空間外,還有由兩顆或兩顆以上至十顆左右的恒星在一起組成的具有物理聯系的恒星集體,它們分別稱為雙星和聚星。
現已了解到,僅就太陽系附近的空間來說,屬于雙星和聚星的恒星數目,就有一半之多。還有由幾十顆到幾十萬顆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稱為星團。
銀河系里已發現的星團有一千多個,還有很多沒有發現的,估計有一萬八千多個。在恒星世界里,還有一些亮度會發生變化的星,稱為變星。它們的變化有的很有規律,有的沒有什么規律。
有時候,在天空中某個地方會突然出現一顆很亮的星,它的亮度變化非常突然而且劇烈,在兩、三天的時間內迅速增加,以后再慢慢減弱,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后才恢復原來的亮度。
由于這種星離我們比較遠,比較暗,所以在沒有變亮的時候,一般看不到。變亮時光度突然增加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倍,才被我們看到,因此稱為新星,我國古代叫“客星”或“暫星”。
還有一種亮度增加得更厲害的恒星,叫“超新星”,它的實際亮度比太陽還要亮幾千萬倍到幾億倍。目前在銀河系中發現的新星有一百五十多顆,超新星只有八顆,而在河外星系里發現的超新星已超過五百顆。
通過望遠鏡觀測或拍攝照片,可以看到一些會發光的云霧狀的天體,叫做“星云”。最初人們把星云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銀河星云,或河內星云,一類是河外星云。
銀河星云就是在銀河系范圍以內的星云,是由極其稀薄的氣體和塵埃組成。銀河星云包括行星狀星云和彌漫星云兩大類。
行星狀星云是一種呈圓盤狀的、淡淡發光的天體,從外貌上看很像遙遠的行星的樣子。在行星狀星云的中央,常有一個很小的核心,那是一顆高溫恒星。
有些行星狀星云呈圓環形狀,天琴座環狀星云就是一個有名的典型行星狀星云。
已發現的行星狀星云有一千多個,估計在整個銀河系中約有四到五萬個。
彌漫星云的形狀很不規則,而且沒有明顯的邊界,彌漫星云比行星狀星云大得多,也暗得多,它的密度極小極小。
“河外星云”與銀河星云的本質是完全不同的。
在大型天文望遠鏡建造并使用后,人們發現“河外星云”并不是星云,而是由幾億、幾百億甚至幾千億顆恒星組成的與銀河系同級的龐大的恒星系統。
因此,現在一律改稱“河外星云”為“河外星系”,簡稱“星系”。“河外星系”距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以至看起來就像小小的、發光的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