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陰陽學說是遠古時代擇吉術中的重要理論。關于陰陽觀念的產生和運用,有人認為最早是在上古皇朝之前就已形成,因為《易經》八卦中陰爻和陽爻出現再夏朝的占書《連山》中。”
“陰陽可以互相轉化,同時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說,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個側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沒有陰,陽就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能存在。正如沒有乾,就沒有坤,沒有天,也就沒有地一樣。陰陽互相依存,互相為用。”
“陰陽依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動態過程伴隨事物終身,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
像是說累了,口干舌燥,力心一個勁的喝茶,接連喝了五六杯茶水后,他陷入自我沉思中,見此情形,任何人都默契的不打擾,而是靜待其再次張口論陰陽之奧義。
“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五種先天物質元素的五行。”力心的話語毫無意外的又一次響起,他的話被擴音神器傳遍四面八方。
“力心尊者辛苦了……接下來,就由老朽來論述一下五行吧,因為我們果園古界中就有一個古老而神秘莫測的五行世界,對于五行,我也是極為了解的。”蟠不朽是曾經果園古界的古老主宰。
“五行學說也是古代先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
“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如木有生長發育之性;火有炎熱、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實之性;金有肅殺、收斂之性;水有寒涼、滋潤之性。五行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納入這五大類的范疇。”
……
五行物質元素的五種基本物質。
看著蟠不朽滿臉通紅,嘴唇發紫,顯然同樣是話說太多而口干舌燥了,因此,“紅心境”紅道主關切的說道:
“前輩,您也喝點茶水吧,讓晚輩來接力論述陰陽學說一二……”
見蟠不朽微微點頭并坐下倒茶水,“紅心境”紅道主想要道盡自身所學所悟的說:
“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合稱。是上古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世界觀和方**。”
“陰陽學說認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孳生著、發展著和變化著的。”
“五行是一種文化。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是構成物質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由于這五種最基本物質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運動變化而構成了物質世界。這個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運動。用當下的解釋,無疑就是有動能的意思。”
“而且,金,不是黃金。它泛指堅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遠古符文“生“字,其實它就是一個很好的五行中對”木的解釋。生是一個象形字,下面是一個“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發出來的一個枝一片葉。”
“水,代表流動,具有循環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熱能,也代表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