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的有老青島,哈啤,雪花,金星,燕京,還有三款進口的百威,科羅娜,嘉士伯……白酒有二鍋頭、九江、洋河、瀘窖、劍南春、古井貢酒、汾酒……”
巴拉巴拉,念了一堆。
林皓文知道,這些酒幾乎每家大排檔都有,因為這里競爭太激烈了,花樣選擇必須多。
但是他知道,這些酒肯定不是最暢銷的,海城有一個本土情節,他們喜歡喝點當地釀造的啤酒。
“有本地的啤酒嗎?來兩瓶。”
“先生您識貨了,最近火爆的浦江鄺生啤酒,這里每家攤位都賣得不錯的,來幾瓶?”
林皓文笑看著老板:“既然是賣得不錯,你為什么不第一個推薦這款酒呢?”
“呃……這……”
這話倒是把人家問住了,老板露出一個似笑非笑的表情,沒說話。
可林皓文知道原因。
因為本地啤酒品牌,就這么一棵獨苗啊,沒得選擇。
所以葉鄺生的做法也簡單粗暴,強勢推出品牌,火爆打廣告造勢,啤酒肯定是火了,燒了那么多錢打廣告,錢從哪里來,從渠道經銷商那里克扣。他沒有給渠道商讓利,一瓶啤酒拿貨的價格3塊2,大排檔要賣到4塊錢一瓶。
這對于一個新品牌而言,是相當不友好的。老板一瓶酒就賺8毛錢,比青島、百威那些名頭響亮的賺得還少,當然不愿意給你推廣了。
“先來兩支嘗嘗。”
過了一會兒,燒烤也上來了,啤酒也喝了小半瓶。
林皓文看著吳震雷那苦瓜臉:“雷哥,味道怎么樣?”
吳震雷摸了一下嘴巴,連連搖頭:“苦澀,難喝,我喝了好幾次,都不習慣。這啤酒要不是海城本地的喝,我估計出不了高速收費站。”
林皓文笑道:“人家做的就是本地生意,抓住了海城人的本土情節。”
這個切入點是對的,要想跟大品牌競爭,只能抓住本地人的心思,然后慢慢做大。否則怎么在夾縫中求生?
回到原先的疑問,為什么這么難喝的酒,也能火?
林皓文分析,一個因素是廣告打得響。現在海城電視臺,還有本地的廣播電臺《浦江之聲》,報刊雜志《海城日報》,都大力度在宣傳這款酒。言必稱什么“振興本地酒業”,連廣告詞都是這一套,什么“做海城人自己的啤酒”之類的,大肆調動大家的情感。
第二個因素,是林皓文最看重的,說明本地的啤酒,品類不多,競爭很小,現在入局是最佳時機。
浦江鄺生啤酒,兩人都沒喝,換了一箱老青島,一人干了六瓶。桌上的燒烤,也吃得大半了。
林皓文借著微醺,問吳震雷:“雷哥,你說,我要是做酒水行業,你覺得有戲嗎?”
吳震雷也醉了,聽了林皓文的話,先是一愣,但很快就癡癡笑著:
“文哥,您一定是喝醉了,嘿嘿!不可能,您不會這么糊涂的。”
吳震雷以為林皓文喝蒙了。
酒后吐真言,他說的是心里話。
“為什么呀?你覺得,我干不了這行?”
林皓文知道難度不小,想聽聽吳震雷的看法。兼聽則明,他需要從別人的嘴巴里,挑出不同的營養。
“干不了,絕對干不了,您跟葉總比,那就是蟑螂和拖鞋,他一腳就能把你,啪,踩死。呵呵呵……”
吳震雷幾瓶酒下肚,有什么就往外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