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孝道?
張青云沒有深刻體會,但是卻明白這兩個字的含義。
少有所養,老有所依。
這是人倫,也是大道,也是人性。
孝道是衡量人性之根本,一個不孝之人,自己的父母之女都不贍養,縱然身居高位,豈能愛民?不愛民,如何來忠?
如今時代,人們認為忠君是為落后思想。
然而,如今時代依舊需要忠,就是忠于自己的理想,忠于自己的國與家,忠于自己的祖先,忠于自己的親朋。
是以,孝貫穿于人性,人性體現于忠孝。
不孝之人,是以難以有忠誠,是以不能忠于理想,不能忠于國與家,不能忠于祖先,不能忠于親朋。
不能忠,就很容易叛變。
縱觀古代王朝治國,首重孝道。
如今...
張青云腦海混混沌沌,念頭越來越通達,原本透體而出,停止腰際不再上升的靈魂,再次向上上升不少,到了大腿根部。
而這個念頭,依舊不斷明悟,張青云識海之中閃過一道靈光:“陰神修魂,陽神煉魄。而凝魂境界分為陰神陽神,就是三魂七魄的融合,完成陰陽協調,五行歸一。元神的本質,就是魂魄。”
恍恍惚惚,張青云清醒過來:“這一次頓悟,省卻無數苦修之功。大道在人間,沒想到我因為一個孤寡老人而悟道。”
這一次悟道,直到陽神境界,心境圓滿!
“都說修道之人不畏因果,不修道,心境不足,如何體悟因果厲害?”
之前張青云也曾認為,修道之人不畏因果,也曾聽到不少人如此說。都說因果是佛門論調,豈不知,因果牽絆,才讓世界有序。
無畏因果,那豈不就是沒有了約束?可以隨心所欲?
心田一陣冰涼,轉而暖意恒生。
原本圓滿的心境,竟然再次有了些許突破。
張青云搖頭:“這一樁因果,更大了。”
回過神,張青云有些驚訝。
他這一次頓悟,感覺不過一瞬間,卻已經從早上到了黃昏。
而魚鉤,也不知不覺收了回來。
再次甩鉤,張青云控制魚鉤,再來到水田上空,老人蹣跚著正在下山。
張青云看著老人回到家,開始生火做飯,盯著老人一舉一動,年老體笨,但是暗合人道。張青云皺眉:“體現的,竟然是暮年死氣...”
老人做飯很簡單,半碗米煮了米飯糊糊。
在迷糊糊里倒了點油,放些青菜還有鹽,這就是一頓飯...
“哎...”
道觀中,張青云收起魚鉤抬頭望天,滿天星辰他感覺自己與這個老人都是如此孤獨。
拿出昆侖鏡,張青云打算處理昆侖鏡中的惡靈。
鏡子在手,張青云又收了回去。
拿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玉石,雕刻出一個人形模樣,凌空畫符,把人形符篆吊在魚鉤,輕輕一甩。
魚鉤入水,出現在水田上方。
嘴里念念有詞,魚鉤上的人形符篆,一陣白霧蒸騰,剎那間化作一個彪形大漢。
大漢落在水田中,開始插秧。
收回釣竿,張青云去了廚房做了晚飯,看到貓靈的時候,貓靈比之前瘦了很多:“這段時間沒顧上你,你這畜生都瘦了。”
吃過晚飯,張青云拿出昆侖鏡,處理昆侖鏡中的惡靈。
到了午夜時分,才開始修煉。
清晨張青云睜開眼,眼睛中金光一閃,臉上浮現一抹喜意:“一夜過去,修為再次精進,這些扶桑惡靈,帶來的功德可不少哇。”
洗漱完畢,做了早課,張青云意念一動:“最近道觀沒食材了,昨天想要釣野味的...”
菜園子里有青菜,張青云最近嘴養刁了,總想著吃肉。
來到盆邊,施法之后,魚竿甩出。
水田邊,那個彪形大漢,驀然變成玉石符篆,吊在了魚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