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前兩年的《侏羅紀公園》過后,這兩年的好萊塢商業大片投資越來越高,動輒幾千萬上億的投資成本,造成的回本壓力也越來越大。
甚至歐洲的那些傳統電影國家,媒體們也開始了對好萊塢電影的唱衰,可他們只看到了票房的投資回報比例,總覺得唱衰好萊塢很有道理。
一部制作成本6000萬美元的影片,必然還要有大概兩到三千萬美元的宣發資金,這種巨大的投資規模,票房哪怕超過兩億美元,最后制片方的收益也會虧損掉上千萬美元。
這可以算是好萊塢這兩年的普遍現象了,只看這些,六大電影巨頭都該破產最少幾十次了,然后事情并不是這樣。
好萊塢并沒有因此垮掉,別說六大巨頭了,很多小公司都沒有因此消失,各種電影投資基金會還是層出不窮,不但沒有減少投資者的熱情和規模,反而有更多的大投資大制作在不斷投入拍攝。
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影片除了在院線獲取票房收益,在線下還能創造數倍于票房的收益。
從八十年代開始,錄像機和錄像帶的出現,就為好萊塢所有制片公司,打了一針強心劑,這種載體可以說第一次拯救了好萊塢。
而同時又有喬治-盧卡斯開啟了商業大片的概念,創造了恐怖的線下收入,電影的營收大頭就漸漸偏移了。隨著盈利模式、盈利渠道越來越多,好萊塢的制片成本也在逐年增加。
到了九十年代后,通過完整的上下游各渠道運作,一部電影的盈利點,早就不是院線公司分成的那點票房了,甚至可能都占不到總營收的百分之二十。
當然了,后續的所有收入,也都要建立在票房數字的高低上,線下的各種電視臺版權買賣,對周邊商品的授權,大到房子汽車,小到兒童玩具一支鉛筆,所有收入都建立在票房數字上。
還有現在最重要的錄像帶,不管是租賃還是買賣,這種載體都能創造恐怖的利潤,它的制作成本隨著錄像機的普及,低到可以忽略不計,賣出的幾乎全部都是利潤。
而在這個市場中,韋恩的影片屬性,一直都是最受歡迎的那種類型,光錄像帶租賃和買賣上,他幾部影片創造的利潤,就是票房利潤的幾倍以上。
這才是華納兄弟為了綁住他,給他高額票房分成,甚至讓他入股公司的重要原因。
韋恩的影片,能夠創造的線下利潤太恐怖了,這個數字哪怕不公開,作為圈內公司的剩下五大巨頭,也多少能推測出來。
所以他對華納兄弟太重要了,這個重要性還在不斷增長,杰夫-羅賓諾夫不管干什么,哪怕頒獎季都要顧及他的感受,也是因為這個。
你華納兄弟不支持,有的是大資本大公司愿意排隊支持,這個圈子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誰能創造更多的利益,誰就是資本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