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廳突然變得非常安靜,老式放映機打出來的光昏黃斑斕,幾百人同時把注意力放到了幕布上。
最先出現的開頭動畫,永遠是華納兄弟那充滿歷史沉淀的圖標,幾座老式制片廠的房子,變成了盾牌形的經典標志,還有永恒不變的鋼琴背景樂。
幾秒鐘的動畫一滑而過,緊接著就是突然黑屏,出現巨大的DC兩個字母,之后就是影迷已經熟悉的,帶著深沉黑暗的一行字母,“韋恩-格林伯格作品!”
自從好萊塢進入九十年代,這三個開頭標志一經出現,就意味著一部精品電影出現了,也同時意味著又一次影迷的狂歡出現了,韋恩-格林伯格這個名字,就是現在大眾影迷眼中良心電影的標志。
大銀幕上黑暗褪去,電影正式開始,整塊幕布黑暗底色上,變成了日落之后的黃昏,鏡頭視角猛的拉到天空中,黃昏中成群的蝙蝠飛過,合到一起組成了一個巨大的蝙蝠,這是蝙蝠俠經典的logo。
故事還沒開始,影片畫面就明確的告訴了觀眾,這一部電影,講述的就是蝙蝠俠的誕生。
最終成群的蝙蝠慢慢拉遠,形成了本片的名字:Batmanbegins,既《蝙蝠俠:開戰時刻》!
一直以來,韋恩都覺得這個譯名,比俠影之謎更能詮釋這部影片的內核,也更貼合這個經過他修改過的蝙蝠俠首部曲。
就像宣傳的那樣,在韋恩的鏡頭下,《蝙蝠俠:開戰時刻》,作為三部劇奠定基調的開山作,追求精準地抓住蝙蝠俠的一些終極問題,并用演繹近乎寓言的模式告訴觀眾,這個英雄為何是自超級英雄出世以來,八十年歲月的最高榜樣。
無他,那就是所謂的“不殺原則”!
影片鏡頭一轉,影片開場就是少年時代的布魯斯-韋恩和瑞秋,兩個青梅竹馬的小孩子在花園中玩耍,但不幸,小布魯斯-韋恩掉進了一口荒廢的枯井里,從而落到了家中地下的一個洞穴。
就在小布魯斯-韋恩在里面等待救援時,一群蝙蝠撲面而來,把他嚇得驚慌失措,從此他就對蝙蝠和黑暗,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這里非常重要,是韋恩改變最大的點之一,原版克里斯托弗-諾蘭到這里時,是用打亂時間線的剪輯方式,直接把鏡頭拉到了布魯斯-韋恩成年之后,然后利用不斷閃回倒敘,為那個時空的影迷帶來了更為精妙的蝙蝠俠成長記。
可韋恩并沒有那樣做,他直接動用了自己最擅長的線性敘事剪輯方式,也就是按照時間線,從頭到尾去展開故事。
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韋恩講故事的方式比較貼合大眾影迷,因為這種敘事方法不用觀眾去使勁動腦子,只要目光跟著影片走,完全不用去仔細考慮,就能看懂導演要訴說什么。
這樣做的理由也非常簡單,那就是擴大觀影群體,哪怕是小孩子也能一看就明白。
曾經漫威大法為什么那么厲害?別管漫威的超級英雄是不是幼稚、幼齡化,哪怕拯救地球就像小學生約架,可就因為其簡單的劇情線,能讓更多的群體看懂,才會每次都爆發出不可思議的票房。
當然了,韋恩不可能去走漫威的那種幼齡化風格,可把故事變得簡單易懂,克制自己賣弄技巧的欲望,他還是能夠做到的。
影片還在繼續放映,小布魯斯-韋恩掉進枯井里后,和善的父親托馬斯-韋恩把他抱了上來,并告訴了影響小布魯斯-韋恩一生的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