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蝙蝠俠:開戰時刻》在北美院線市場退居第二時,這部影片在海外市場上,正式進入了大面積公映狀態。
影片除了在英語五基友等國家較早開畫外,在近幾周時間里,也登上了許多偏遠地區的市場,陸續放映的地區國家數達到了70多個。
這種先是在北美火爆,而后在全球大規模放映的影片,一般都會取得不錯的成績,北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票倉,在這個時代,就是檢驗影片成色的最好市場。
以現在網絡傳輸的速度,《蝙蝠俠:開戰時刻》的海外票房數字,一直都存在統計滯后的情況,這種事華納兄弟這種大公司同樣解決不了。
可通過海外分公司發回的數據,最新票房已經達到了3.5億美元以上,這還只是比較保守的統計,真正的票房放數字只會更高。
面對在海外已經又一次引起熱潮的影片,各種國家的娛樂媒體褒貶不一,尤其是歐洲的電影媒體,他們幾乎跟隨法國一起統一了口徑,集體排斥這部好萊塢大作。
為了保護歐洲電影最后的一塊自留地,不管是影評人還是電影同行,都在指責韋恩用充滿銅臭味的超級英雄,侮辱了偉大的電影藝術。
眾所周知,自從幾年前《小丑》和《侏羅紀公園》上映后,好萊塢電影工業就已經深入人心,歐洲這個電影藝術的發源地,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已經跌入到了谷底。
唯一能留下的遮羞布,就是所謂的藝術電影,所以這些歐洲電影人,必須指責每一部大規模上映的好萊塢大片,保住歐洲電影最后的一絲體面。
“韋恩-格林伯格這個年輕人導演,妄想用大美利間主義的超級英雄電影,來強尖全世界的影迷!”
這是法國知名媒體《世界報》的娛樂頭條,通篇報道都在細數影片的邏輯缺陷,指責影片過于壓抑黑暗的故事核心。
“……一部好的電影,總能給觀影影迷帶來快樂或是感悟,而韋恩-格林伯格的影片太過灰暗,細數他這些年來的作品,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主題核心都是負面情緒,這是不正常的。
不光他在向全世界電影愛好者輸出著負面情緒,還總是用充滿煽動性的情節,宣揚所謂的大美利間主義,通過超級英雄拯救世界,來表現這種奇葩的影片精神……”
然而不管這些媒體和影評人怎么批判,也沒能阻止本國影迷的觀影熱情,近一段時間以來,《蝙蝠俠:開戰時刻》一直都是影迷的第一觀影選擇。
與此同時,華納兄弟也在利用自己完善的線下渠道,開始瘋狂的在海外傾銷電影周邊,蝙蝠俠的戰甲、面具和披風飛鏢等東西,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銷售額。
不光是自己生產的電影周邊,對影片形象的授權,也是一筆非常恐怖的收入,小到一支筆、一個鉛筆盒一個書包,大到各種聯名衣服和家用電器,都在影片上映時打上了蝙蝠俠的圖標。
當時間漸漸來到七月中旬,一直在外全球飛行的劇組主創們,結束了在澳大利亞的宣傳活動,即將趕回洛杉磯,享受影片成功帶來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