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人踏胡基跟甘肅、新疆那邊大相庭徑,不用和泥巴,是直接把黃土鏟到胡基模子里,人站上去跳彈幾下,然后用一把平頂石錘來打叫做踏。
當然這個踏還包括人的腳掌在胡基模子上跳彈的那幾下,跳彈幾下后用腳將多余的黃土撥拉掉;最后是提起石錘子在上面打。
石錘子打胡基的聲音很有節奏感,“咚——咚咚——咚咚咚咚——”分解開來就是現在中間打一錘,接下來兩邊各打一錘;最后是在四個角各打一錘。
一般踏胡基需要兩個人,一個供土一個踏,中間要換班。三舅踏胡基一個人,用他的話講是:一個人利索,兩個人啰嗦。
三舅一個人踏胡基一天一摞也就是500塊,踏好的500塊胡基要摞得像工藝品;這是他的愛好。但踏胡基是力氣活中的力氣活,三舅喜歡干;因之被外婆罵成“吃糠咽菜”的命。
三舅是書文人,看的書很多還能畫一手山水畫,可就是用不到“正道”上來,他要是聽外婆的話學習給小兒看病;不說能成為名醫,起碼不會受踏胡基這樣的苦,可三舅就是不聽;因此外婆過世后,“棗仁湯”、“疙瘩藥”失傳了。
秦源蹲在三舅身邊看他踏胡基,琢磨不透他到底是個什么人;別人不愿意受的苦他卻樂此不疲……
從三舅跟前得到駱文化的消息后秦源很震驚,尋思大鼻子是秦駱寨人他怎么不知道?
原因其實很簡單,秦源的爹娘不是識字人,只知道從土地里刨食吃;對文化人不重視也就從來不在孩子跟前提及駱文化。
秦源知道了駱文化是秦駱寨的人便就暗暗吃驚,尋思小西村七隊和新莊一隊中間隔著六個生產隊;可是文化底蘊卻有千壤之別。
一隊那邊的書文人多是天,七隊這兒讀書人少是地;天地差別之間新莊一隊出了不少名垂千古的人物,小西村七隊幾十年連個大學生也沒有。
秦駱寨的村劇團是駱偉賢的爹駱鳳崗在自己家庭成員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駱偉賢的哥哥、弟弟不是敲鼓就是拉板胡,駱偉賢能寫戲能改編曲調;秦駱寨村劇團便就名震四方,文藝大匯演那一年還去過西安。
駱偉賢跟前一定有《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這樣磚頭厚的小說。
秦源下定決心要去找駱偉賢借書。
按照老祖宗留下來的規則,有求于人第一次見面起碼得帶點禮物。
可困難時月剛過去,家里沒有錢買點心一類的禮品;秦源找秦鎖、秦林商量。
秦鎖比秦源低一輩管他叫叔(關中人叫爸),他爹就是瘸子忠義。
秦鎖四五歲死了娘,瘸子忠義一手將他撫養長大;瘸子忠義不僅撫養秦鎖還教他“形意拳”,因此秦鎖這個沒娘的孩子沒有人敢欺負。
秦源、秦鎖、秦林三人蜷窩在生產隊的麥草垛子里;秦源說:“林哥、秦鎖,我想去大鼻子駱偉賢跟前借磚頭一樣厚的書;但初次見面總得帶些禮物給人家,可沒有錢你倆說咋辦!”
秦林看看著秦源不說話,秦鎖卻欣欣然道:“秦源爸,我發現斜谷岸半崖里有棵棗樹,上面結的棗兒又大又紅;采摘下來給駱秀才送禮不是正好!”
秦鎖把駱偉賢稱呼駱秀才,比三舅稱謂的駱文化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