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奇離開中大回家,到家后立即修改論文。
修訂工作很快完成,沈奇檢查一遍,沒毛病。
“哦,對了,根據學術圈的慣例,我得增加組織單位信息。”沈奇的視線回到論文首頁。
期刊論文有標準格式,首頁的標準格式如下(例):
《關于廣義相對論在某某領域的應用》(論文題目,不超過20字)
老王(作者名)
(清華大學,物理學院,首都,100000)---這里必須使用括號,括號內填寫作者所屬單位、地址、郵編等信息。沒有組織單位、居無定所的作者可不寫此信息。
再下面是摘要和關鍵詞。
沈奇的論文完全套用標準格式,唯獨首頁作者名下方括號內的信息空著沒寫,首次投稿他有所顧慮。
但大寶劍編輯說了,盡量補全信息,高中生就高中生,怕啥。
于是沈奇操作電腦鍵盤,啪啪啪打字,在他的論文首頁作者名下方補全組織單位、地址、郵編等信息:
(南港市第二中學,高中部,南港市,510000)
沈奇的論文題目是《二階常系數線性非齊次微分方程的一些新解法》,不多不少,剛好20字。
初版的論文題目是19個字,采納大寶劍編輯的專業建議后,沈奇加了個“新”字,論文題目抵達上限20字,沒有超標。
其實論文名跟書名類似,標題字數越短越容易讓讀者記住,但《微分方程》這個標題已經被萊布尼茨和伯努利兄弟在三百年前占用,沈奇只能加長字數。
上個月沈奇特地找老爸申請學術基金買了臺打印機,連接在家里的電腦上。
打印出論文紙質版,沈奇拿到小區外的快遞點發快遞,以正規的方式再次給《數學創新報》編輯部投稿。這次有大寶劍編輯做內應,走個流程而已了,刊登發表只是時間問題。
在高等數學的道路上,沈奇邁著大步前行,但在初等數學領域,他遇到了障礙。
一個多月過去了,答應班里同學的“高中數學解題技巧指南”尚未成稿,這玩意不好弄,比寫專業論文難多了。
帶著這個重大學術課題,沈奇于10月底啟程再次前往首都,按計劃參加北大金秋營。
這一期北大金秋營集結了來自全國各地數百位優秀的高中應屆生,他們各有所長,或精通數學,或擅長物理,或拿過生物化學的獎項。
又或寫的一手好文,或彈的一首好曲兒,或口若懸河會說相聲能主持……總而言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是這個年齡段最優秀的一群年輕人。
北大文理皆強,為國家貢獻了79位中科院院士和19位工程院院士。
北大的中科院院士數量遠超工程院院士,從這個數據上可以看出北大強在理論,弱在應用。當然了,這個“弱”是相對隔壁中關村的那所大學而言。
學文、學理的學生來北大求學是不錯的選擇,沈奇在金秋營老師的帶領下,和其他學員一同參觀北大,這是他們入營后的第一課。
“北大可以啊,出了這么多大名鼎鼎的校友。”沈奇流連在北大校園內,感慨于這所百年學府的深厚人文底蘊。
未名湖畔俄文樓前,青草環繞檜柏掩映,李大釗先生的半身青銅像矗立于此,他和藹可親又正義凜然,他注視著眼前眾生蕓蕓,新文化運動似乎并未結束,他未能目睹革命的勝利果實,眼中嵌著些許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