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題、第9題、第20題、第23題、第26題的解答可以轉換為論文,沈奇對照手中的復印稿,先從最容易操作的一個課題開始吧,第9題。
沈奇對第9題的求證過程和結果轉換為論文,核心內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三維超復數的內積與哈密頓四元數乘積的一種有效解法。
從古至今,數學工作者表達思想、展現成績的正規途徑只有兩種,要么寫成論文,要么出書。白紙黑字是受法律保護的。
沈奇用2個小時做完了第9題,他需要一周的時間將其轉化為標準格式的論文。
寫論文和做題是兩種不同的工作,寫論文更加精細而嚴謹,構思、論述、推導、證明、計算、排版都必須一絲不茍無懈可擊。
在做題的時候,沈奇隨手就來一些定理、推論、假設以及管用的論點,他自己也記不清這些論點具體來自哪里,反正解題的時候好用就行了。
寫論文的時候,若非作者的原創理論,涉及到一些關鍵且核心的論據論點,必須指明出處,即“引用”。
好的論文一般會附上好的引用,所以這非常花費時間,作者需要要查閱大量資料才能完成一篇看上去不那么水的論文。
“好吧,還是得去一趟圖書館。”
沈奇剛打開LaTex不到半小時,摘要都沒寫完,便帶上筆記本電腦去往圖書館。
沈奇記得在《數學學報》和《數學年刊》上看過幾篇論文,這幾篇論文將成為他的引用。
至于這些論文刊登在第幾卷、第幾期、第幾頁,那誰能記得住啊,所以沈奇必須去圖書館查清楚。
此處《數學學報》的英文刊名是:ACTA-MATHEMATICA-SINICE-CHINESE-SERIES,主辦方是中科院。
《數學年刊》的英文刊名是:Chinese-Annals-of-Mathematics,主辦方是復旦。
國際上有兩份數學期刊翻成中文,同樣稱為《數學學報》、《數學年刊》。
它們是ACTA-MATHEMATICA,以及ANNALS-OF-MATHEMATICS。
中國的《數學學報》、《數學年刊》,和國際上的《數學學報》、《數學年刊》是不一樣的,是完全不同的刊物。
前兩者是中國核心期刊,后二者是國際數學界最吊最牛最權威的期刊。
有多吊多牛多權威?
以ACTA-MATH為例,從1933年至今,中國數學工作者總共只在這份數學期刊上發表了8篇論文。
第一個在ACTA-MATH上發表論文的中國人叫Li-Ta,他的中文名是啥已無從考證,那時是1933年,兵荒馬亂的年代,民國政府估計都沒有記載這位優秀的數學工作者。
第二個在ACTA-MATH上發表論文的中國人,是大名鼎鼎的蘇步青先生,他是中國現代數學的奠基人之一。那時是1951年。
如此算來,平均每隔十年,才有一位中國數學工作者在ACTA-MATH上發表一篇數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