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
沈奇若無其事的清咳了兩聲。
學術界也講究個尊長輩分,年長的黃維峰發表完學術觀點后,輪到沈奇了。
“沈奇,作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被譽為數學天才,你如何評價自己?”記者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沈奇身上。
“曾經,我只是個普通人。”沈奇謙虛的說到,“現在,我同樣普通,只不過是一個喜歡數學的普通人。”
咔咔咔,普通人,記者瘋狂拍照。
黃教授堂堂MIT數學博士,國家點名招攬回來的精英人才,復旦數學系正教授,他的風格是明人不裝暗逼。
沈奇,普通人,21歲獲得陳省身數學獎,他的風格是裝B于無形。
不怕裝B飛上天,就怕你不愛表演。
記者們樂于采訪裝B達人,有爆點,有噱頭,利于后期的新聞傳播及流量運營。
“可是沈奇,外界普遍認為你并不普通,你年僅21歲就獲得中國數學最高榮譽,用兩年時間發表了其他學者十年才能完成的論文量,有媒體評論你的人生開了掛,你如何看待這一點?”記者又問。
沈奇搖搖頭:“無可奉告。”
記者繼續提問:“開掛只是個比喻,那我們換種說法,沃什猜想自從提出以來,37年未被攻克,而你完成了這一矚目成就,沈奇,你是怎么做到的?”
“沃什猜想是丟番圖方程系列猜想中的一個,這涉及到國家及國際相關研究機構的保密程序,恕我無法透露。”沈奇嚴肅認真的說到,轉而用稍微舒緩的語氣說:“我只能說,一旦系列猜想被完全破解,整個數學界的游戲規則將重新制定。”
沈奇的整個數學界,包含黃教授的期權界及應用數學界,這就很高端了,值得期待。
沈奇成為了記者們眼中新的學術明星,采訪氣氛達到高Chao。
自從百家講壇及類似的科普節目流行起來后,“學術明星”成為了一種新概念。
當代的學術明星不僅須具備深厚扎實的學術功底,也得善于表達。
頒獎儀式即將開始,會前的媒體通氣會到此結束。
在獲獎者休息室中,黃維峰盯著沈奇瞅了良久,終于開口:“小伙子,你可真能吹。”
“黃教授,彼此彼此。”沈奇答到,他作出一副虛心求教的樣子:“B-S模型項目即便被黃教授順利完成,也改變不了期權界的規則吧?能做的研究全被布萊克和斯科爾斯做完了,這個領域很難再頒出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
“小伙子,瞎說什么大實話。”黃維峰并不氣惱,反而笑了:“跟這些記者,我敢說我真正的研究課題嗎?但B-S模型的研究依舊有它的意義,沈奇你的丟番圖方程系列猜想,實際上也只剩下一個BSD。”
“黃教授也對基礎理論感興趣?”沈奇問到。
“沒有理論,哪有應用?理論高度決定了應用等級,我選擇應用是因為家里窮,沒辦法,我得養家糊口,人窮志短唄。”黃維峰嘆了口氣。
原來是人窮志短黃教授。
沈奇忽然對黃維峰產生了一點好感,這演技,這氣質,同道中人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