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也不甘落后:“新成就!國際數學聯盟認可了以宿主姓氏命名的數學定理,基礎獎勵30萬點學霸積分,乘以數學主天賦系數2.0,最終獎勵額度為60萬點學霸積分。結余621538
點學霸積分,請宿主確認。”
今天是學術報告會的最后一天,明日將公布科學突破獎和新視野獎的獲獎者名單。
沈奇心態輕松的去往主會場,今天他沒有報告任務,去聽聽其他數學家們的報告會,散散心。
一到主會場,沈奇立即被包圍,都是媒體界的朋友,以美國媒體為主。
一位白人男性記者問到:“沈,你好,我是探索頻道的記者,在昨天的報告會上,你發表了關于黎曼猜想的證明,所以這個千禧難題已經被你和你的團隊解決了是嗎?”
心情特別美麗的沈奇談笑風生:“算是初步解決了吧,最終還需要得到IMU和國際數學界的廣泛認可,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保守估計三個月以上。你知道嗎,費馬大定理和龐加萊猜想的驗證工作持續了兩年以上,這就是數學的特色,證明一個猜想不難,證明這個‘證明’不易。”
一位女記者問到:“沈,你好,我是CNN的記者,據稱你已提前獲得‘數學新視野獎’,甚至有可能以22歲的最年輕身份,挑戰300萬美元的巨獎‘數學突破獎’,你是怎么看的?”
“如果考慮到穆勒-沈定理和沈氏近迫定理,以及沃什猜想的證明,我認為我具備資格獲得‘數學新視野獎’,畢竟在30歲以下的數學家中,在泛函分析和數論領域,我做到了足夠出色。”沈奇客觀的陳述事實,在美國太過謙虛并不是一種美德。
“如果IMU今天就能承認我關于黎曼猜想的研究成果,那我可以很肯定的說,‘數學突破獎’不應該少了我的名字。然而很可惜,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沈奇表示遺憾。
接受完采訪,沈奇進入主會場,聽取了來自北美、南美、歐洲、亞洲的數學家們的報告,得到了一定的啟迪。
又過了一天,本屆大會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即將來臨。
今天是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大會的最后一天,組委會將在今天頒出若干獎項,包括:
五個“生命科學突破獎”,單筆獎金為300萬美元。
一個“基礎物理突破獎”,單筆獎金也是300萬美元。
一個“數學突破獎”,單筆獎金同樣是300萬美元。
由此可見,生命科學受到了組委會特別的青睞,五個“生命科學突破獎”將頒給五位不同的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家或者研究團隊,生命科學領域的總獎金高達1500萬美元。
每屆都是如此,生命科學設立五個300萬美元的突破獎,基礎物理和數學各設立一個。
根據往屆的慣例,“基礎物理突破獎”、“數學突破獎”各自300萬美元的獎金,往往會被兩個以上的科學家或團隊平分。
沈奇參與角逐的是“數學新視野獎”,這個頒發給年輕數學家的獎項設立三個,單筆獎金為10萬美元。
不管如何,相比于其他獎項,科學突破獎、新視野獎的獎金還算豐厚。
諾貝爾獎的單筆獎金為100萬美元,菲爾茲獎更少,才15000加元,折合美元約為11500美元。
破解一個數學千禧難題,獎金倒是有100萬美元,但這玩意不容易破解,沈奇和他的團隊辛苦了好幾個月才初步搞定了黎曼猜想,并且還沒最終得到IMU的認可。
“10萬美元就10萬美元吧,陳省身數學獎的獎金是10萬人民幣,福特獎沒有獎金,我還申請普林斯頓的公費,交了2萬美元的評獎費用。”沈奇也無所謂獎金什么的了,對他來說,榮譽和頭銜更重要,體面的活著比金錢更有意義,他渴望再拿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