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連續四天的高強度評審,卡布羅夫斯基終于問完了最后一個問題,他說到:“沈,我們評審團需要開個內部會議,請你回避。”
沈奇離開會議室,一身輕松,他覺得等待他的應該是好消息。
半小時后,沈奇被邀請進入會議室。
11位專家紛紛起立,一一與沈奇握手。
“祝賀你,沈,全票通過。”卡布羅夫斯基團長說到。
“我們沒有疑問了。”羅德里格斯教授說到。
“數學史會記載你的名字。”卡里克教授說到。
“你是天才,你是魔鬼。”薩巴辛教授說到。
最后一個與沈奇握手的是梅納德,他終于不再固執,卻也有些不甘:“我沒想到會是你,兩年之前我根本沒聽過你的名字。不管如何,你干的還算漂亮。”
“謝謝。”沈奇笑了笑,這是勝利者的笑容,大度而優雅,傲然亦淡然。
評審團很有組織紀律性,他們飯都不吃,離開普林斯頓直接飛回了歐洲。
抵達歐洲后,評審團會向IMU做總結報告,他們的意見將影響IMU的決定。
十天后,《數學學報》出了一期特刊,不厚,60頁。
這期特刊只刊登了一篇論文,《基于‘雙生匹配法’的黎曼證明猜想》。
作者有四人:沈奇、瑪麗-舒爾茨-施密特、喬納斯-卡爾、艾倫-穆勒。
在論文的結束語中,作者感謝了普林斯頓的兩位菲獎得主法爾廷斯和林登施特勞斯。
其實正文只有30頁,剩下30頁是其他數學家的綜述、點評以及遐想,對數論未來發展方向的展望。
“沈奇和他的團隊證明了黎曼猜想,證明過程中最核心的創造是‘雙生匹配法’,根據數學界的慣例,建議將‘雙生匹配法’命名為‘沈氏雙生匹配法’。”—來自俄羅斯數學家卡布羅夫斯基的點評。
“黎曼猜想從今天起更名為黎曼定理,這意味著世界上所有數論教科書需要修訂。”—來自巴西數學家羅德里格斯的評點。
“根據沈奇的設定和預判,黎曼定理在理論上存在一個補充定理,即尚未被證明的‘第三表達式’,對于‘第三表達式’我們知之甚少,我們充滿期待。”—來自加拿大數學家卡里克的點評。
“他是天才,他是魔鬼,從美國到歐洲,我重復著這句話,沈奇和他的黎曼猜想證明,不可思議的奇跡。”—來自印度數學家薩巴辛的點評。
……
沈奇和他的團隊完成了一個偉大的奇跡,他們破解了一個持續一百五十多年的難題,普林斯頓再次名震數學界。
外界普遍認為,普林斯頓這個團隊中最核心的人物是沈奇,他們對沈奇好評如潮。
幾乎在同時,IMU官網上發布消息:
“黎曼猜想被沈奇證明!”
“黎曼定理從今日起成立:ζ(s)的全部復零點,即ξ(s)的全部零點都在直線σ=1/2上。”
“關于黎曼猜想證明的論文原文,及‘沈氏雙生匹配法’,請見《數學學報特刊》。”
消息傳播的很快,一天之內就從數學界擴散到各界。
“我國數學家沈奇證明了千禧難題黎曼猜想。”---來自央視新聞,字數越少,事情越大。
“普林斯頓的中國數學家沈奇和他的團隊證明了黎曼猜想,沈奇今年只有22歲!”—來自美國CNN的報道。
黎曼猜想在民間迅速流行起來,就如幾年前的引力波。
“黎曼猜想,這是個啥玩意?ζ、ξ還有σ,發啥音?”
“說了你也不懂,總而言之黎猜是個很難的數學難題,和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個Lv。”
“沈奇大佬牛逼!我跪在電腦前,在B站上看完了黎曼猜想的科普片,看了也白看,看不懂,不明覺厲!”
“沈奇大佬只有22歲,普林斯頓的數學博士生!我今年也是22歲,高數掛成智障!”
“沈奇666!我是一條只會喊666的咸魚啊!”
---來自中國網友的評論。
沈奇這次是真的出名了,他缺的只是一個最頂級的獎項。
普林斯頓,一夜爆紅的數學明星沈奇一個人坐在公寓內,盤點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