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別這么看著我,按照IMU的慣例,我在今年獲得菲獎的幾率不大。四年之后,菲獎應該屬于我。”
“還要等四年?四年后你都到當爹的年紀了,對了,小歐呢,她沒跟你一起回來?你倆沒鬧矛盾吧?”
“我跟小歐很和諧,她還在讀研,學業繁忙,沒時間回來。爸,媽,我走了,去首都,你們保重身體。”
首都方面準備的比較充分,迎接沈奇回歸的工作組以燕大人士為主,中華數學會、中科院派出了代表。
在燕園,沈奇接見了工作組成員,并主持召開第一次工作組會議,聽取了工作組的相關匯報。
工作組向沈奇匯報了一份工作計劃,即沈奇歸國期間的行程安排:
主題演講,燕大專場,中華數學會專場,以及若干首都名校專場。
專題學術交流會,燕大專場,中科院專場,非燕大和中科院的數學工作者在中華數學會的組織下,召開第三場專題學術交流會。
采訪活動,央視科教頻道,首都衛視,及門戶網站。
社會活動,參與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組織的座談會,與科技部部長、教育部部長探討中國數學發展大計。
下基層活動,到訪首都某中學,以特殊的數學老師身份,跟首都的中學生朋友們上一堂生動有趣的數學課。
頒獎活動,參與頒獎儀式并領取“鐘家慶數學獎”。
……
“這日程太緊湊了吧?”沈奇覺得當一名成功人士好累,我在美國的時候,你們不是這么跟我說的呀!
“那沈奇你瞅瞅,哪項活動可以推掉?”工作組組長孫二雄問到。
主題演講,燕大和中華數學會的兩個專場,這沒法推掉。首都名校中的水木大學專場不能推掉,燕大、水木的友誼天長地久,睦鄰和諧是主旋律。
三場學術交流會,一場都不能推掉,這是沈奇認為本次回國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活動,對于RT第三表達式的后續研究,他想聽聽國內數學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與相關部委的兩位部長面談,這沒法推掉。
下基層給中學生朋友們上數學課,沈奇更加無法拒絕,少年強則中國強這個道理,誰都知道。
參與“鐘家慶數學獎”頒獎儀式,沈奇必須去,他不能打中華數學會的臉,畢竟這個協會對他非常不錯。
當年中華數學會力排眾議,將“陳省身數學獎”頒給了年僅21歲的沈奇,沈奇內心還是感激的。
思來想去,沈奇做出不得已的決定:“北理工和首都科技大學的演講改到下次吧,首都衛視的采訪取消吧,主流電視媒體的訪談,安排央視一家就可以了。”
“那行,我們去溝通。”工作組中負責和媒體打交道的一位男子說到,他是燕大公關部門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