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論史》寫了幾天,沈奇收到了系里下發的一份名單及相關資料。
名單上有五個名字,沈奇根據名字一一審閱他們的申請資料。
五個名字的主人都是數學本科生,他們將在明年1月成為普林斯頓數學系的研究生。
系里讓沈奇在五人中最少選一人,最多選兩人。
這1~2人將成為沈奇教授的首批研究生。
先帶帶研究生,練練手吧。
沈奇首先鎖定目標名額為2個。
晉升數學14級的條件三,要求沈奇的學生獨立完成數學課題,并在國際四大數學期刊上發表至少一篇論文。
很簡單的道理,沈奇的學生越多越好,矮子里面拔高個,總能涌現一個學術水平優秀、具備較強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
沈奇審核第一位學生的資料,照片顯示是亞洲男性的面孔,姓氏的英文寫法是Kim,國籍是韓國,本科就讀于普林斯頓數學系。
“這位姓金的韓國學生讀完高中就來普大數學系留學,本科期間的成績幾乎全A,發了兩篇SCI……不得不承認,王子屯的本科教育太牛了,這里數學系本科生的學術水平,相當于常春藤其他七校的研究生。”
沈奇快速閱完金姓韓國留學生的兩篇SCI論文后,感慨普林斯頓是個大熔爐,在這里接受四年的改造,庸才變人才,人才變天才。
“韓國學生先放一邊,看看其他人的資料。”
沈奇繼續審閱剩下四人的資料。
第二位,同樣是王子屯的本科生,美國本地人,數學各專業課的成績優異,本科期間發了一篇高質量論文。
普林斯頓的本科生不管是什么專業,從大三起就要參與課題項目,寫論文。
普大非常重視本科生,本科生們能接觸到在其他大學研究生階段,才能接觸到的高端實驗設備。
第三位,外校生,法國人,本科就讀于MIT數學系。
第四位,國際生,波蘭人,本科就讀于波蘭一所大學。
“第五位,也是國際生,中國人……喲呵,中國人!”沈奇眼睛一亮,很欣慰啊,中國數學后繼有人,能被普大數學系研究生部錄取的中國學生,必然是人中龍鳳。
申請資料是全英文的,沈奇只能估摸著念出這位中國學生的名字:“Yu-Lei,魚雷?”
“魚雷老弟今年21歲,本科就讀于水木大學數學系,可以啊,水木終于揚眉吐氣了一次。”
“曾代表中國奧數隊參加IMO,獲得了團隊金牌和個人金牌。”
“相當可以啊魚雷老弟,你的經歷和我極其相似。”
沈奇是中國人,他今后將返回祖國,為國出力。
在普大任教期間,借用普林斯頓的優勢平臺,能培養一個中國數學人算一個。
沈奇起了愛才之心,他已內定,來自水木大學的魚雷將成為自己的首批研究生之一。
“等等……”沈奇在魚雷的資料上發現一處不尋常的細節。
據資料顯示,魚雷于五年前參加IMO,那屆IMO的舉辦地是倫敦。
“五年前,倫敦……就是我和周雨安代表中國奧數隊參加的那屆IMO!”
沈奇太意外了,這位魚雷老弟,居然是我們的隊友?
“魚雷?于磊?”沈奇恍然大悟,魚雷莫非是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