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大的科研崗人員分職工房,有幾個考核指標,學術業績、工齡、部門領導推薦、同事民主測評等等,校方根據這幾個重要指標,決定分不分房子、什么時候分房子給科研人才。
沈奇、歐葉這種走人才引進計劃回國的海歸不一樣,他們一回來就有房子。
周雨安也有房子,面積不大,兩室一廳。
馬超凡是美國海歸,他目前住燕大的單身公寓,他自述當年是被邱教授挖到水木的,稀里糊涂就回來了,沒來得及談條件。
“想分房子,所以你的感情方面進展神速?”沈奇幾個月前聽說蕭俊龍談了個研究生女朋友,蕭俊龍想要房子是人之常情,甭管是新房子老房子、產權屬于個人還是校方,能在燕大校內有套房子住,對于談婚論嫁都會有幫助。
“也不能老單著,有房子了就結婚。”蕭俊龍美滋滋的笑了起來,看來他收獲了愛情。
“那你去做新項目吧,祝你事業愛情雙豐收。”
沈奇同意蕭俊龍開展新課題的研究工作,有動力的人精神狀態完全不一樣,下屬努力奮斗,領導當然支持。
沈奇和楊定天也有動力,二人鏖戰數周,師傅帶著徒弟完成了973項目,并在PRL上報道了這個項目的第二篇文章《非晶物理結構性研究》。
前前后后幾年時間,沈奇在凝聚態物理方面共報道了四篇文章,全部發表在PRL上。
《基于球面同倫群的缺陷拓撲學研究》、《論復雜性》這兩篇文章屬于純理性的研究,由沈奇在普林斯頓工作期間完成并報道。
《一類化合物的無序-有序相變規則及基本方程》、《非晶物理結構性研究》這兩篇文章以理論研究為主,帶點應用研究分析的元素,由沈奇和他的博士研究生楊定天共同推進并報道。
在凝聚態物理方面,沈奇不求文章數量,只做精品。
四篇文章代表著四項研究成果,它們各自獨立又有所關聯。
沈奇將四篇文章的精華部分整合在一起,梳理之后形成了一篇新的綜述性文章。
在沈奇看來,1+1+1+1是大于4的,這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
9月,中國物理學家大會在京召開,海內外著名的華人物理學家匯集于此。
歷史上共有六位華人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天來了兩位,崔教授和朱主席。
崔教授是研究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的頂級專家,他的研究領域屬于凝聚態物理,目前是中科院外籍院士,普林斯頓物理系教授。
朱主席就職國際能源組織的副主席之前,當過美國某部門的部長,再之前任斯坦福教授,在教授的崗位上獲得諾獎,從事的研究領域是量子物理。
深居簡出的崔教授露面一次不容易,朱主席則經常回國內,朱老爺子熱衷和年輕人交流,常在國內各大高校開講座。
崔教授是凝聚態物理的大師,朱主席是搞量子物理研究的,對于物質的微觀認知亦屬于大師級。
兩位華人諾獎得主的到來,使得這次中國物理學家大會具備了一定的國際性。
沈奇走上演講臺,開始發表他這幾年來關于凝聚態物理研究的綜合性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