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隊抵達了海拔4982米的各姿各雅山下。
山下有各姿各雅貢瑪、各姿各雅巴瑪、各姿各雅尕瑪等幾條山溝,碧藍的泉水從山溝里涌出。
這幾條小溪很窄,沈奇一跨步就邁了過去。
就是這幾條小溪,發源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它們是黃河的源頭。
“滾滾黃河的源頭,原來是這么幾條涓涓細流。”這是沈奇第一次來到黃河源頭,他跪在小溪邊,雙手捧一瓢冰川源頭水,品嘗一口,相當冰爽。
科考隊到此并非僅僅是為了喝一口純凈水,青藏高原的熱力和動力作用對東亞乃至全球的大氣環流都有重大影響。
而且青藏高原是我國主要江河的發源地,其積雪、降水、水資源等方面的情況有著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三江源中的三江是指長江、黃河、瀾滄江,其中長江、黃河在中國版圖內流淌。
瀾滄江-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其上游段瀾滄江在中國境內。
科考隊在此扎營,各專業的學者收集各自負責的科考數據。
沈奇所學甚廣,從西寧到瑪多再到黃河正源,這一路上他收集了各方面的真實數據,包括水資源與水環境、氣候與生態環境、鼠害與草場退化、珍貴野生動物、資源無序開發、社會經濟發展、當地民生民情等。
許洲主要研究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他基于高原中東部臺站觀測數據、衛星反演及實地采集的數據,通過數學物理公式進行計算。
“沈教授,請教一個專業問題,這個公式里的拖曳系數,選取哪個為宜?”許洲盤腿坐在帳篷外,操作筆記本電腦。
高原地表感熱總體動力學公式提出于三十年前,不同學者對公式中的熱力學拖曳系數選取不同,導致高原地表感熱計算結果差異較大。
目前學術界有兩種主流觀點,一是考慮大氣穩定度和地表熱力粗糙度的影響,包含日變化的信息。二是基于經驗研究,設定拖曳系數為常數。
高原熱力學效應對天氣氣候的影響一直是高原氣象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沈奇也在操作他的筆記本電腦,他問許洲:“你覺得呢?”
“我覺得兩種主流算法都有缺陷,但我理論水平有限,我推導不出新算法。”許洲望向沈奇,虛心請教數學物理方面的頂級大牛。
“全球正經歷著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氣候增暖效應在高原地區更為顯著。高原地面熱源和積雪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變化是否存在內在聯系?二者影響亞洲夏季風的物理過程有何異同?青藏高原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否可以反制全球變暖?”沈奇連發數問。
“我……”許洲一時跟不上沈奇天馬行空的飄逸思路。
“這不是新算法的問題,而是新概念的問題。在新的概念體系中,任何算法對于目前的算法來說,都是全新的。”沈奇在電腦上向許洲展示了一副草圖,這是個非常簡單的二維坐標系,標注了五個點,(0,1)、(0,-1)、(1,0)、(-1,0)、(0,0)。
兩軸上的四個點,沈奇標注為A、B、C、D,(0,0)標注為O。
A、B、C、D四點相連形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交于O。
許洲保持沉默,他知道沈奇現在展示的肯定不是初中數學知識,必有后話。
沈奇敲擊鍵盤,電腦屏幕上的A、B、C、D位置,顯示出四個不同的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