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PPT,沈奇大致已經瞧出了“光點計劃”所面臨的技術問題:“馬司長,‘光點計劃’的工程量無比龐大,我相信這個工程所有的技術資料加一起裝在U盤里,這種U盤至少需要裝一卡車吧?這份PPT屬于概括性質,沒有展示太多具體的技術參數。看完這份PPT,我的理解是,衛星攜帶的膜出問題了?”
“沈院士果然是火眼金睛,這個計劃可謂是天地聯動,地面上的基礎設施工程推進的還算順利,可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天上。如果反射衛星不能按計劃運行,地面上的配套設施就沒有意義了。”馬司長面色凝重的說到。
“一百二十顆反射衛星本身沒有問題,我們可以利用長征火箭分批次將反射衛星送上同步軌道,而衛星上天之后能否起到預估的反射聚焦效果,這是我們最關心的……”
“實不相瞞,通過計算機模擬,我們發現這些衛星上天后并不能取得預期效果……沒錯,衛星攜帶的膜需要改進。”
“沈院士,我知道不給你全部的技術參數,你也很難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我今天登門拜訪,主要就是跟沈院士匯報‘光點計劃’的整體進度和技術難題,這個計劃的全部技術資料在項目組技術資料庫里,沈院士若同意伸出援手,你隨時可以去技術資料庫調取具體的技術參數。”
“光點計劃”的一百二十顆反射衛星,每顆衛星上將攜帶一百公斤的流體平面薄膜。
流體平面薄膜是單分子層,一百公斤的流體平面薄膜完全展開后的理論面積達一百平方公里。
一百二十顆反射衛星攜帶的流體平面薄膜全部展開后,將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形成一張超薄且超大的反射鏡。
這張太空中的巨型反射鏡以四百倍自然光強的效率,將太陽光聚集于位于我國大西北的地面配套發電站,從而形成五千萬千瓦級別容量的綠色環保型發電巨無霸,以保證西北地區的用電。
不難想象,如果“光點計劃”順利達成,這將是多么宏偉壯觀的一項天地聯動工程。
整個“光點計劃”涉及能源、航空、物理、化學、數學、材料、計算機、工程建筑等諸多領域。
如此龐大的一個項目能夠進入實質性試驗階段,是因為中國有一批樂于奉獻并且科研能力出眾的精英科學家、工程師,以及強大國力的支撐。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光點計劃”不容有失。
然而這么大個工程,總歸是會遇到問題的。
利用單分子流體平面薄膜在太空中反射太陽光的理論基礎是“磁場束縛環形粒子流”,此理論最早由蘇聯物理學家塔姆和薩哈羅夫提出,并由蘇聯工程師根據此理論首次制造出了托卡馬克。
“光點計劃”項目組中的材料團隊,正是根據蘇聯物理學家提出的磁場束縛環形粒子流理論及21世紀新出現的材料學理論,研發出了搭載于反射衛星上的單分子流體平面薄膜。
但是在模擬實驗中,項目組材料團隊發現他們研發的單分子流體平面薄膜在太陽風、光壓、磁場的干擾下,并不能一直保持為一個有序的、面密度均勻的整體。
材料團隊最擔心的問題出現了---湍流。
難以控制的湍流。
就好像一個駕駛員正在開車,汽車必須一直保持在安全駕駛狀態,一旦汽車的某個零件出問題了,就會導致不可逆轉的安全事故。
湍流,就是“光點計劃”里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