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么個理兒,研究醫學基礎理論的學者,若是出了成果,那基本上是奔著諾貝爾醫學獎去的。做藥物合成的也有機會獲得諾獎,但逼格肯定沒有做基礎理論的那么高。
相比于其他領域,制藥是對技術要求最高的。國際知名藥企里不乏諾獎得主,他們從學術界下海到工業應用界,所做的事情沒有太大區別,同樣是醫學學術研究,醫學理論轉應用研究。
而其他很多領域,學術界和工業應用界基本上分割了,研究數學的人離開學術界下海去做投行,研究材料微觀結構的人去做新能源汽車了,研究計算機的人做啥的都有。
學術界的瞧不起工業應用界的唯利是圖,認為他們被糖衣炮彈腐化了。
工業應用界的看不慣學術界的清高固執,這年頭什么最好?當然是錢嘛。
沈奇他們中心也存在這種矛盾,這種矛盾難以徹底化解,只能盡量調節。
沈奇科研中心化學藥物實驗室的這種矛盾是最淺的,在藥物研發領域,學術研究和工程應用緊密相連,分割的并不明顯。
“LPJK1進入了關鍵階段,大家再辛苦一段時間,多做幾個樣品出來。”沈奇開完會之后進入化學實驗室,與研究員們一同進行試驗。
“LPJK1第0202次實驗,以氮雜三唑、1,3-二噻烷為起始物進行S重排反應……”賀琳當仁不讓的成為了主操作員。
S重排反應是沈奇發明的,國際化學界尚未正式命名這個新型的重排反應,賀琳這群研究員暫且稱其為S重排反應。
“加熱到200攝氏度,熱環化……中間體形成,加入丙二酸,再次S重排……”助手曹凡很溜的協助賀琳老師,他畢竟是燕大的博士研究生,理解能力很強,他在短時間內已做到了熟練操作新型的S重排反應。
甭管是牛頓還是萊布尼茨發明了微積分,他倆對微積分的定義是一致的,微積分在當時那個年代是一種新型的數學工具,用以解決其他的數學或物理問題。
沈奇發明的S重排反應也是一種工具,當然了,S重排反應的學術意義無法和微積分相提并論,畢竟已存在的有機合成人名反應太多了。
“最終產物應該是個八元雜環,希望產率能高一點……光催化,去側鏈……”曹凡做實驗做的是得心應手,引得沈奇點頭稱贊。
LPJK1項目做到這個階段,已不單單是一款罕見貧血藥物合成的項目。
這個項目之目的是研發一款產率高、副作用小、療效顯著的R型貧血藥物,在研發過程中,融入了新型的重排反應、大環化合物的穩定合成等新東西。
新型重排反應、大環化合物這些內容是很學術化的,藥物合成則屬于工程應用。
事實證明,在頂尖的化學藥物實驗室里,學術研究和工程應用結合的非常緊密。
合成一款新藥,既需要底蘊深厚的學術理論研究者,又不可缺少熟練的工程應用操作員。
LPJK1的實驗仍在緊張有序的推進中,沈奇坐鎮實驗室,他覺得快要出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