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秦鎮將目光放在了江城大火這一歷史事件上。
三本史料都提及了江城大火一事。
但就只有《戰漢志》詳細記載了鄧載率大軍燒毀江城,華中之國滅亡的前后經過,而且這一部份的記載是陳曦的弟弟陳珉所寫的。
他在寫到這里時已經降了遠魏,所以《戰漢志》的后半本就有很多尊魏貶華的部份。
特別是華哀王也就是自己,陳珉就差點沒指著鼻子罵秦鎮‘昏庸無能,活該亡國了’。
而前半本由陳曦所寫的《戰漢志》就是尊華貶魏。
雖流傳于后世的版本可能被他的弟弟陳珉改過,但在字里行間還是能看出陳曦對華昭烈王的崇拜,對后主華哀王的嘆息。
而《史記》《后秦書》對江城大火的記載基本上都是一筆帶過。
就寫了鄧載率軍進入了江城,然后江城內就燃起了大火。
至于火是誰放的,為什么而放就根本沒有任何記載。
這就給了秦鎮極大的操作空間!
因為秦鎮在想如果告訴后世江城的這場大火…是自己放的呢?
秦鎮這么寫不是單純為了反轉歷史,而是真的有戰略考慮在里面。
首先鄧載這次進軍華中之國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因為遠魏還在和另外一國交戰,另外一個國家不會眼睜睜的看華中之國就這樣被攻下。
所以鄧載必須在另一個國家的援軍到來前,攻陷華中之國的首都。
從前線的戰報來看,鄧載所用的策略就是強行軍加上急攻,攻下一城后讓后部軍隊占領,自己率領大軍直取華中首都。
而這一強行軍會嚴重影響將士們的士氣,因此鄧載放出話來,一旦攻下華中首都江城,城中財物,女婢任由手下將領劫掠,一概不顧多問。
華中本就是中原富饒之地,一旦攻下任意劫掠的承諾確實成功刺激了大部份將士的士氣。
這一戰法注定鄧載軍在攻陷華中之城后,大軍會開始在城中四下劫掠。
秦鎮在想…趁著他們劫掠的期間,自己放火焚城,將這整支大軍埋葬于火海之中。
這一焚城的計策有很多困難之處。
首先是城中百姓,這個問題可以提前疏散,讓城中百姓棄城避難。
鄧載戰前放出的屠城令,倒是幫了秦鎮一個大忙,幾乎不需要找太多借口,城中百姓自然會望風而逃。
真正的問題在于自己,還有華中之國的文臣百官。
秦鎮自己是肯定不能棄城逃離的,因為秦鎮自己就是一個最大的誘餌,引誘鄧載大軍攻江城的誘餌。
如果秦鎮棄城逃走了,鄧載肯定會察覺到戰況有變,指不定還放棄江城追著秦鎮殺來。
因此秦鎮不能逃,不止不能逃還必須裝作不在意鄧載大軍要來,甚至于不知道鄧載大軍要來,繼續裝個昏庸無能的蠢主,醉夢生死。
那么問題來了…秦鎮身處江城中央,又面臨鄧載的數萬大軍,一旦江城大火開始燃起,秦鎮孤身一人該怎么突破數萬大軍的重圍,從這焚盡整個江城的火海中逃出生天?
從這里開始就需要一個奇跡了!將故事引向最后最高潮的奇跡!足以讓后世在讀過之后熱血沸騰的奇跡…
同樣也是足以讓任何武將名垂千古的奇跡。
秦鎮想到這里提筆在竹簡上寫下了…
‘常山趙子龍,萬軍叢中七進七出,舍生取義,得保幼主!’
“趙將軍這一戰…就讓我和你一同踏上戰場,然后助你成就千古功名吧。”秦鎮說。